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神医”在权杖下死去
就越趋近于圆周,已暗合了现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南北朝时期,祖冲之(429—500)计算出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精确到七位数字,就是在刘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在1427年把圆周率数值推进到16位数字,比刘徽和祖冲之晚了1000年。

    三国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另一领域,是机械制造。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马钧卓立于其间,最负盛名。马钧字德衡,出身贫寒,青少年时期未曾读过太多的书。他主要通过社会生产实践,精心钻研机械原理,经由多方面生产工艺上的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巧思绝世”的机械制造家。在古代中国,丝织业发展很早,手工机械逐时改进。西汉时期陈宝光妻首创的一种织绫提花机,由120综(一综控制一组经线)、120蹑(连动操纵综的踏板)组成,要60天才能织成一匹绫,效率甚低。到三国初期,已改进到60蹑或50蹑,操作仍然不太方便。马钧进一步进行设备改革,减至12蹑,将织绫效率提高了四、五倍。农业生产离不开引水灌溉,马钧又在前人创制的用来吸水洒路的翻车基础上,改进发明了一种专司提水灌田的翻车,亦即传衍后世的龙骨水车。这种提水翻车结构极巧妙,链接的唧筒犹如龙骨相衔,能够连续不断地将水提上来,妇孺都可以操纵,效率数倍于当时其他的提水机具。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直到20世纪中期,仍在广大农村普遍应用着。

    民间机械制造家声名既响,引起了官方注意,给了他一个给事中官职。魏青龙三年(235)八月,在位皇帝曹叡下诏,命令马钧制造指南车。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就应用于行军作战,指示方向。前人为之已曾造过司南车,史籍当中有记述,只是制作方法没有传存下来。马钧相信有其事,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却认为属于古人“记言之虚”,与他争论不休。甚至拿马钧的名字进行嘲讽,说什么“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马钧素来口吃,争不过他们,便回之以“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他运用差动齿轮机械的构造原理,凭实践说话,很快就造出了指南车。其形构为双轮单辕车,车上立着一个木人,车一启动,木人就会手指向南方;

    依靠齿轮的引动作用,无论行车的方向怎样改变,木人所指始终向南。后来有人献给曹叡一套百戏塑型,形制十分精致美观,可惜不能动,只能作摆设。曹叡要马钧使之动起来。马钧就用木质材料雕凿制成原动轮,置于平地上,借助水力使轮旋转。又分别作出女乐舞象,可以让木人击鼓吹箫;作出山岳形状,可以让木人跳丸掷剑,攀绳倒立;作出百官行署,舂磨斗鸡等动作形象,真是千百变化,称为“水转百戏”。从此后,天下服其巧。

    由民间厕身官场,马钧的天下“名巧”声誉大增,但同时,他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也遭到不少限制,权要不支持他就做不成。他见到据说是诸葛亮所改进的连弩,发现其“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认为可以再加以改进提高,使之连续发射的功能更强。他实际试验,用轮动机械连续性发射数十块砖瓦,已能飞到数百步远。于是进一步设想,依此原理而放大制作一种新型攻城武器———转发式发石机,预计可以一次性悬挂数十块大石,以机鼓轮引动发射,“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殊不知,这一设想却遭到尚书仆射裴秀嘲笑,以为他是异想天开。找到马钧辩难,马钧“口屈不对”,裴秀就到处说他的小话。文学家傅玄批评裴秀:“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那意思就是,你自己不懂技巧之事,却去攻讦马钧,必定谬以千里。傅玄又找到安乡侯曹羲,曹羲也像裴秀一样,不以为然。傅玄就苦口婆心地说:“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十八扯简介 >三国十八扯目录 > 第十七章 “神医”在权杖下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