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伤逝
用的妥协和中庸,而更愿意有恩必报、是恶必除!

    所以,一方面,他对剿逆功臣大加封赏,白文选、马进忠、冯双礼、靳武等,分别封王封公封侯,可谓皆大欢喜!

    另一方面,对本可靠一纸赦罪诏书,就能“和平解决”的楚雄、永昌,他却亲自统兵、大打出手,将曾支持过孙可望的王自奇、张明志、关有才等人,逼得走投无路,挺而走险。

    结果,又一场内战打下来,双方非死即伤!

    接着,立足略稳李定国,又匪夷所思地搞起“关门主义”来。

    他把“弃暗投眀”过来的孙可望旧部,称为秦兵;而把跟自己“出生入死”的旧部,称为晋兵。无论政冶侍遇、后勤装备、生活福利,皆是“秦劣晋优”。

    如此一来,秦兵晋兵,各不相属,经渭分明!

    慢慢地,这些感觉“低人一等”的秦兵,便汇集在“忠厚宽容”的刘文秀身边。

    刘文秀同志,便在无形当中,成为秦兵的“领导者及代言人”。

    结果,李定国与刘文秀的内在矛盾,潜滋暗长!

    内在的矛盾,总会通过外在的具体事件,表现出来。

    先是在孙可望“越界逃逸”的责任追究上,对耳熟能祥的李定国,疑心刘文秀演了一出“捉放曹”,私而忘公地把“万恶”的孙可望给放了。

    李定国的怀疑情绪,感染了永历帝,他站在李定国的一边,谴责刘文秀,让其有口难辩。

    接着发生的“迁都”事件,更把两人的关系,抛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迁都”事件发生的前提,是随着贵州、湖广、四川局势的稳定,刘文秀提出了“迁都贵阳,以利进取”的建议。

    这个建议,合情、合理、合形势、合政策,永历帝也深表赞成,并定下了迁都的日期。

    但李定国担心永历帝一旦走出云南,便可能让朝政大权,旁落到刘文秀手上,因此一个劲地表示反对。

    争来闹去,一气之下的定国同志,赌气地向永历帝递交了辞职报告。

    在李和刘之间,永历帝感激李定国,依赖李定国,也惧怕李定国。

    最终,“对人不对事”的永历帝,在“迁都”问题上,屈从了李定国的错误意见。

    这件事之后,李刘的裂痕,公开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让朝野上下,为之忧心重重。

    见覆水难收,心存芥蒂的李定国,为防止再出现孙可望式的内乱,便动员永历帝在军队内“大换血”,把刘文秀及众多经验丰富的一线将领,调回毗明“待岗”。

    内心极极度苦闷的刘文秀,一回昆明,就把各种事务,交予护卫陈建处理,转而把自己宅在家里,不问世事。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血冷”,在前途无望中,疾病开始快速侵袭刘文秀心灰意冷的肌体。几个月后,他由“宅家”変成了“宅床”。

    当永历帝、李定国相偕来家中探望时,刘文秀已是面容枯犒,病入膏肓。

    目送两位离开后,眼见来日无多的刘文秀,写下了自已人生中的最后一道上疏。

    “北兵日逼,国势日危,现只有与夔东十三家联合,取四川以图存。尔后,进军陕西、河南,或能转败为胜,挽救危局……臣有窖金十六万两,此毕生积蓄,现捐出以作兴军之用。臣死后,家人仍会秉承忠贞,为国效力……”

    这些遗言,既是对永历帝说的,也是对李定国说的。

    1659年4月25日,刘文秀病逝于昆明。

    虽然文秀同志治国不及孙可望,打仗不及李定国,但就其人品、谋略和组织协调而言,却有略胜一筹之处。

    他的离去,让李定国在此多事之秋,顿时失去了一位“忠言可讲、危急可倚”的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明那些事儿简介 >南明那些事儿目录 > 第三十二章 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