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五、一箭双雕
那样。但这样做是没有意思甚至没有意义的。不识字的草民原本就别无选择,帝国自己又不能生产知识和思想。它真正要钳制的,是那些读书人的头脑。只有知识界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帝制意识形态,帝国"用文化来统治"的战略方针才真正获得了成功。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所谓"知识分子"都心甘情愿地奉帝制思想为圭臬(guinie),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它的脚下(其实是拜倒在帝国的脚下),争先恐后地为它效劳(其实是为帝国效劳),岂非"天下归心"?更何况,这些头脑被儒学占领后,就不会胡思乱想,接受和产生什么异端邪说了,而这,恰恰正是帝国担心的。帝国在得其利之余还能去其弊,岂非"双丰收"?

    何况还另有收获,这就是找到了维系天下一统的最佳方式。一般地说,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只有农民、地主、商人、贵族的社会,应该是封建小国,邦国时代和西欧中世纪都如此。因为小农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并不需要大范围远距离的接触、交往和流通,完全可以做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他们凭什么要统一为这样庞大的帝国?帝国又凭什么来维系它的一统?现在我们知道,中华帝国靠的是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和文化的中国。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风俗礼仪,共同的语言文字,再加上共同的思想观念,共同的伦理道德,这就是一盘散沙似的小农经济的中国,居然能长期维持大一统的秘密。中国的思想家甚至还有这样的观念,即无论你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相反,如果你放弃中国文化,那你不是中国人,当然也不是外国人,只能算是"假洋鬼子"。这就叫"夷狄行华夏则华夏之,华夏行夷狄则夷狄之"。这一观念,无妨称之为"文化高于种族",与现代西方人主张的"人权大于主权"迥异。

    显然,在这里,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是最重要的,甚至比共同的语言文字还重要。"车同轨"只是物质基础,"书同文"只是文化基础,"行同伦"才是心理基础。事实上,也只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统一也才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这是一个文化大战略,需要不知多少代的人的努力,尤其需要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传播任务的知识界热情投入。这当然并不容易。然而,由于帝国成功地处理了它与知识界之间的关系,就不但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且还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现在看来,让儒生充任官员,并不仅仅只是对知识和知识界的赎买,它还有更为长远的意义。我们知道,由于帝国过于庞大,它在事实上不可能像小国寡民的邦国那样,实行国家元首对属下巨民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而必须假手于他人。这就是前章已经提到,后章还要细说的"官员代理制度"。广义的官员包括两种人。一种是专门负责处理具体事务(比如征税和司法)的行政工作者,这就是"吏",也就是现代所谓"技术官僚"、"职业官僚"或"事务官"。另一种是可以承担立法、决策、牧民、教化等任务的政治工作者,这就是"官",也就是现代所谓政治家、政客或"政务官"。秦王朝主要由吏员而不是官员来治国,甚至在焚书之后下令"以吏为师",结果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帝国要解决的主要不是技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帝国的终结简介 >帝国的终结目录 > 五、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