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双子星再定位
深港大都会
从1980年,“特区”成立开始,深圳一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但是,早年所创造的政治经济奇迹却在逐渐归于庸常,就像文化评论家朱大可所担忧的:“以‘深圳速度’命名的狂飙运动一去不返。这座被降温和降格的城市,面临着跟其他城市相似的发展迷津。在丧失了‘特区’的政治优势之后,深圳只能转向单一的经济”。
那么,而立之年的深圳路在何方?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在新一番经济格局中又是怎样定位?
曾经依托香港海外投资与产业进入的深圳于2006年再次将目光瞄准了南边。2006年7月,在《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明确定位为“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都会”(深港同城)。2007年8月,香港具有重大政策影响力的智经研究中心也发表了《建构港深都会研究报告》,该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30年港深两地经济整合的趋势和现状后,也提出香港应该和深圳携手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港深都会”。
这个近乎国家战略层面的决策已经在普通市民的身上得到了实现。2007年时,李安的《色戒》在港上映,香港票房的1/3由内地居民创造,其中尤以深圳影迷贡献最多。完成这趟色戒之旅只需这样简单的几步:20元签证费、30元交通费以及70元的电影票。同样,深圳也成了许多香港市民买房安家、双休日扫货的“后花园”:从冒牌手袋到假首饰,从书籍到蔬菜,从桑拿到补牙全干。就像tVB剧集里经常出现的那样,香港的老太太拉着购物小车,往返于深港两地。这样的方便在不久之前都是很难办到的,然而,现在却轻而易举。同样,以深圳作为中转进出香港也成为全国各省市除可自由行地区外,其他持L签证的个人的选择。个人与旅行团从最初的罗湖口岸,到现在福田口岸、皇岗口岸、深圳湾口岸等7个口岸,有了更多进出香港的选择。尤其每年的圣诞、盛夏打折季,从内地去香港的购物团蜂拥而至。据说,从前SASA化妆品店里的导购小姐只说粤语与英语,现在,普通话反而成了她们每日说的最多的。
除了口岸,备受争议的广深港高铁的港深跨境段与香港段也将在2014年贯通。届时,从深圳到香港西九龙只需16分钟,从广州至香港也从100分钟缩短为40分钟,香港与珠三角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也不再是传说。
这些都只是港深两地关于共建“港深大都会”一揽子布局中的一部分,更大的蓝图是:3000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4000万人次的机场吞吐量,4000万标箱的港口吞吐量等。
实现这一蓝图的第一步已经跨出,深港正在合作将深圳前海打造为“东方曼哈顿”。前海位于深圳西部蛇口西北部的南山区,多为填海用地,片区占地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的两个油尖旺区。该片区的功能定位为: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构调整引领区。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及专业服务、通讯及媒体服务、商业服务六大领域。这点源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封小云教授所分析的,“转型崛起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而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全球60%的平均数,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而深圳的比重也低于50%。”因此,此次深圳的转型似乎应了美国学者斯其维·沙森的一句话“全球城市的特征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城市”。
前海湾保税港区作为前海地区的先期启动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业,主要吸引金融、保险、航运、贸易、信息等相关服务业入区。另外一个先期启动区前海商务中心区将重点发展创新金融、会计法律服务、金融信息、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