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3、“市态”之城
红》、《共度好时光》节目在1995年前后停播,以滚动播放原创MtV作品为特色的《MtV星座》也因种种原因停播了。一边是中央电视台的亿万收视;另一边是逐渐萎缩的宣传渠道,作为歌手自然都会选择前者。

    对于这一点,林依轮的感触当然会很多。当年,广州乐坛流行“都市抒情歌”,而他的成名曲《爱情鸟》显然不合时宜。他说,“刚推出这张专辑时,销量并不好,仅仅只有三万多张,我有点失望,当时有点名气的歌手随便出张专辑,销量都会在几十万往100多万张走,唱片公司都决定放弃我了。而且《爱情鸟》这首歌还受到很多批评,有专业人士就直接写文章,说怎么会有爱情这种鸟,这到底是种什么鸟值得在歌里唱。”

    但是,1994年1月的一天,他突然听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中播放《爱情鸟》,这个从来只播正统歌曲的节目,第一次播放流行歌曲,并教听众学习该曲目,他说,“当时我真是又惊又喜。《爱情鸟》一下就红了,从大时代背景来说,也象征着中国音乐的真正开放。对我个人来讲,我开始忙起来,频繁参加中央台的各种音乐歌手比赛,还有频繁的演出。”(《武汉晚报》)“因为当时北京方面的工作远多过广东,我不可能长期飞来飞去。当时我还跟恩师张全复商量了好久,才决定去北京。”(《南方都市报》)

    同时,广东本地资深传媒人士钟路明则认为,广东乐坛的衰落是因为一直未能有专业经理人的产生:“放眼香港乐坛,大家说起张学友就自然会想起陈淑芬,说起王菲就会想起陈家瑛,但是广东乐坛这么多年来,除了培训出陈梓秋之外,都找不到合格的经理人,许多所谓的经理人都不过是高级保姆而已。乐坛光靠音乐人创作是不够的,也要靠经理人专业运作的支持。”

    音乐人李广平也同意这样的说法,“经纪人是另外一个行当,他是艺术市场这个行当,而我们是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的行当。现在回过头来,这一部分的缺陷蛮大,如果有很好的职业经纪人,完全可以把广东的这部分歌手笼络住,完全可以很兴盛地做下去,不至于现在半壁江山全部没有了。现在我们广东的职业音乐人在北京的大概有四五十人,或者说在广东混过的歌手也有五六十人。”

    除了乐坛本身的机制不健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本地特殊的语境。

    林依轮说:“广州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有自己的语言,歌曲也用地方方言。后起之秀如张敬轩出来后,我更发现,南方乐坛可能更适合会粤语的本土人士。而且,现在演艺界的南北概念已经模糊了,之所以还有‘南北对立’一说,是因为人历来好斗,当北方涌现出那英、田震这些优秀歌手时,所谓的‘阵营’也就出来了,有了‘阵营’,‘抗衡’的说法也就出来了。”

    广东乐坛从一开始受港台音乐的影响也很严重,不管是曲风、创作、商业机制上都有明显的“复制香港”的嫌疑。

    最先,出现了一批“广州XXX”的模仿歌手。有“广州罗文”之称的李华勇就是第一批模仿歌手的代表,原本是粤剧团演员的他以罗文唱腔演唱的《青春永常在》在广东家喻户晓;广东省民间乐团的歌唱演员陈浩光则被称为“广州郑少秋”,他的代表作就是广州第一手粤语原创歌曲《星湖荡舟》。此后几年间,这种模仿歌手越来越多,知名的有“广州刘文正”吕念祖,以及“广州邓丽君”刘欣如。

    音乐人李海鹰也认为,广东音乐的大起大落与商业因素密不可分。“广东学香港,什么赚钱做什么;而北京的很多音乐人都一直在埋头创作,首都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吸引了更多的音乐人。”

    陈小奇说,“广东的流行乐坛是在市场大潮之下催生出来的,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来得及形成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逃离北上广Ⅲ·广东太竞争简介 >逃离北上广Ⅲ·广东太竞争目录 > 3、“市态”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