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逊帝爱新觉罗·溥仪
从心里开始要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了。自幼时起,他先从太监,继而是从师傅们那里,知道了天下原本都是他的,只是因为可恨的袁世凯和可怕的孙文,他才变成紫禁城里的“皇帝”,而把整个天下“让”给了民国。尽管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这些大清旧臣民国总统到吴佩孚、张作霖、陆荣廷等“乱世英雄”,表面上恭敬“大清皇帝”,尽管散居各地的遗老遗少不时地上折请安,登门觐见,声泪俱下地表示要辅佐他“恢复祖业”,一旦讨了“封赏”之后便杳无音信;尽管辫帅张勋1917年率数千辫子军扶他“重登大宝”,也仅仅当了12天“真正的皇帝”,便再次摔下了“宝座”,宣告复辟破产,可在溥仪心目中,天下依然是他的,师傅们也总是要他卧薪尝胆,“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待着天再降“大任”于他。于是,溥仪从10多岁时,就开始在紫禁城中施展“天子”的威风,诚心诚意地学做一名“好皇帝”,准备着一旦风云聚会,天降大任,即出山做一名君临天下的“真正皇帝”。
要做一个“好皇帝”,首先要有驭下的权威和辨忠奸的能力。溥仪还在八九岁时,就在服服贴贴的太监们身上试验过他的权威。当他不顺心时,就打骂太监出气,太监们毫无怨言;当他高兴时,则变着法测试太监们的忠心,太监们任凭摆布。有次他为了证实自己的权威和太监们的忠心,竟随意挑出一名太监,要其把地上的一堆脏东西吃下去,令他满意的是那个太监二话没说,趴到地上就把脏东西吃了下去。10多岁以后,溥仪便开始在“大是大非”上展示他分辨“忠奸”的能力。在他12岁那年,奕劻去世,其家人上折请求谥法,溥仪想起了陈宝琛常说的奕劻曾如何断送了大清江山,于是便提笔写下了“谬”、“丑”、“幽”等几个字作为“恶谥”,令内务府挑一个赐于奕劻。其生父载沣闻讯后,多方请求改赐,无奈溥仪又哭又闹,寸步不让。后来,载沣叫南书房翰林们拟了一个“密”字,溥仪以为“密”字也不是好字,勉强同意了,等他弄清“密”在谥法上为“追补前过”的意思时,觉得太便宜了奕劻,但想改已来不及了。此事颇得陈宝琛等几位师傅的欢心,在遗老们中间也传颂一时,梁鼎芬还为此在日记中赞溥仪为“真英主也”!
溥仪要励精图治,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的种种努力,尽管结果大都不尽人意,有些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王公和中国师傅们都认为像个“真正的皇帝”所为,而他受报纸和外国师傅的影响所做的一切,却又令他们大失所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对紫禁城以外的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在英国师傅庄士敦的有意诱导和影响下,他开始逐步“洋化”,要做一个英国式的开明君主。于是,他“御膳”不“进”,专愿吃西餐;传统服装不穿,硬要穿西服;轿子不坐,却爱骑自行车;好好的辫子不要,硬是剪成了短发;一大群专供“传旨”的活人不使,偏偏装上电话;圣贤书不读,专爱订阅各种报纸。更有甚者,为了骑自行车方便,他下令把皇宫中所有的门槛统统锯掉;为了寻开心,他不时打电话要名饭店送上几桌上等饭菜到一个随便胡诌出来的地方去;为了满足好奇心,他竟把“新潮人物”胡适叫到皇宫里来看看是什么模样,甚至自己也常写了些小说、文章、新诗什么的,化名往外投寄一气……
这些都还能使中国的师傅们容忍,但有一件事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的,这就是溥仪要离开紫禁城出洋留学!原来,由于受英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溥仪认为要做一个开明君主,就必须学些新东西,见点大世面,而更重要的是想得到能够左右当时中国政局的西方列强的支持和帮助。这一切,在紫禁城里是永远无法办到的。于是,他长时期以赏赐的名义,让二弟溥杰带走了大批清宫珍宝,预做出国经费。但他哪里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