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咸丰九年:为书桌而奋斗
,有些人是干事的,慢慢干着事情,渐成专业人士,于是沦为了大众笑骂品评的牺牲,奋斗者在这期间是最痛苦的,但只要挺过去,熬到公众中承认你的越来越多,否认你的人越来越少,就总算是解脱出来的。曾国藩就是走过的这样一条路,所有人,只要你想干出点人生事业来,都不会例外,马上会被无数闲极无聊的人团团围住,品评起来。

    所以为人处世,宁肯遭人品评,也勿品评别人。遭人非议品评,说不定还会有点希望,只知道一味非议品评别人之人,这辈子铁定是报废了。

    (13)群体智愚分布规律图

    九月二十四日,与李申夫言人才以陶冶而成。

    早,清理文件。饭后阅《荀子》四篇,至申初毕。旋写家信,澄候一件,纪泽一件。夜阅《文选》《运命论》、《辨亡论》。眼渐作疼,不敢多看,早睡。是日,与李申夫言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与彭九峰言嘉字营,责成渠督教之。是夜,思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上智与下愚不移者,凡事皆然。即以围棋论,生而为国手者,上智也;屡学而不知局道,不辨死活者,下愚也。此外,则皆相近之资,视乎教者如何。教者高高习之高矣,教者低则习之低矣。以作字论,生而笔姿秀挺者,上智也;屡学而拙如姜芽者,下愚也。此外,则皆相近之资,视乎教者如何。教者钟、王,则众习于钟、王矣;教者苏、米,则众习于苏米矣。推而至于作文亦然,打仗亦然,皆视乎在上者一人之短长,而众人之习随之转移。若在上者不自咎其才德不足以移人,而徒致慨上智之不可得,是犹策而叹无马,岂真无马哉!

    这是儒学近乎终极的大智慧,任何人只要细心的揣摩一下这段思想,都会有所收获。

    当然,这段思想与终极智慧还是有点距离,但是距离真的不远了。至少我们可以保证,由这里出发,就会踏上一条向智慧行进之路,但到底要走多少时间才能抵达智慧极颠,这个事不敢打保票。腿脚快一点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应该没问题。慢一点的,至少这辈子也活得明白,少受许多没名目的痛苦。

    这番思考,是由《伦语·阳货第十七》中的: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衍生出来的。

    先说这个上智与下愚,孔子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引入个约模性的量化分析概念,孔子的意思是说,用任何一个专业概念来划分人群,大致都是这么三个分类:

    顶尖上智类,大约有10%的人,对这门专业有感觉,能敏悟,具天份,稍加点拨就能够登堂入室,成为最优秀的顶尖人选。

    底座下愚类,也是大约10%的人,对这门专业没任何感觉,你再循循善诱,再苦口婆心,他的大脑都没任何感觉,就算你杀了他,宰了他,他也仍然不可能产生感觉,因为他的大脑对这门专业具有着天然的排斥功效。

    余者80%,他们不象顶尖上智类的那么有感觉,有悟性,但也不象底座下愚类的那么冥顽不灵。这80%的人于顶尖上智类与底座下愚之间呈均匀分布,只要你细心的引导,慢慢的开化,这80%的人士,虽然永远也达不到顶尖上智类的水平,但却可以摆脱太过于贴近底座下愚类的尴尬。

    由孔子的观点,以及曾国藩的解说,我们可以得到一张群体智愚分布特点规律图。有了这张图,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臂如你是个企业管理者,看了这张图,你就应该明白,你手下的人手,百分之八十是平凡的庸众,你再发狠咬牙,也无法让他们达到顶尖的水平。网罗到顶尖的人选要靠运气。而企业是不能靠运气吃饭的,只能慢慢教导手下,让更多的人脱离下愚那种冥顽不灵的状态,才是最为规范明智的管理方法。

    这张图于我们个人而言,价值就更是重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曾国藩日记简介 >曾国藩日记目录 > 第十章 咸丰九年:为书桌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