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官场训诫三:言出必伤人
却能够感觉得到。所以掌权者时刻需要肯定,需要听到别人对他们的歌功颂德,需要听到别人赞扬他们的智慧与英明——正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具智慧,更为英明,所以他们才成为了公众的救星。掌权者的内心急切地渴望着这种肯定,以维持他们那摇摇欲坠的自我人格。
人格原本是一个虚幻的心理存在,而这种肯定性刺激一旦过于强大,就会产生过度自大的症结。元代有一个叫畅师文的人,此人有洁癖,因担心别人的手不干净,他吃的食物,都是自己亲自下厨做的。他喝水的时候,只喝挑夫担来的前面一桶水,是因为担心挑夫放屁,污染了后面水桶里的水。有一次,他正在洗脚,忽然有两个朋友来访,于是畅师文愉快地招呼朋友坐下吃桃,可是桃子还没洗,畅师文就拿起桃子,在自己的洗脚水里洗了洗,递给客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洗脚水都比别人干净。
这畅师文一个普通人物况且自大到了这种程度,掌握了权力的人物,就更是如此。历史上的帝王,多患有严重的自大狂症,例如有名的暴君隋炀帝,其人残暴无比,自大到了疯狂的程度,他曾三次大举对高丽动武,三次大败而归,部将小心翼翼地进言,希望他能够按照战争的规律来打仗,却不想话刚一开口,隋炀帝就斜着眼睛看着将官们说:“连我都摆不平的事儿,你们又懂得个什么?”
无论是隋炀帝还是畅师文,他们都具备灯塔式的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俯瞰整个世界,自以为高高在上:我是最具智慧的,最聪明的……最要命的是,世界上的人,除了极个别的智慧型学者外,几乎都是这种思维方式,都认为自己智慧过人,掌握了权力的会认为自己获得的一切顺理成章,没有权力的百姓,则易于变得愤世嫉俗,认为命运待自己不公。
所以,官场中人,哪怕是有一句话稍不小心,都会触犯到对方这个心理忌讳之上,开罪于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
揭示这一规律的,最有趣的事例莫过于明朝南山县县衙里发生的一桩趣事。
南山县县令的妻子姓伍,而县丞的妻子姓陆,还有一个主簿的妻子则姓戚。有一天县令夫人会见衙中属员的眷属,以期联络感情。县令妻子先问县丞的妻子姓什么,回答说姓陆。再问主簿的妻子姓什么,回答说姓戚。县令夫人登时就火了,大发雷霆,退进了内室。众眷属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吓得大气也不敢喘,等待在门外。县令也是觉得奇怪,就进去问妻子。
妻子回答说:“外边那些女人,在戏弄我,你看看我姓伍,县丞老婆就说她姓六,主簿老婆就说她姓七,别人我就不能再问了,再问下去的话,肯定是姓八姓九和姓十了……”
县令听得哈哈大笑,仔细地解释过,才让他的妻子消了气。
这件趣事,就是我们最经常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家只是说出自己的姓氏,县令夫人就认为这是在嘲弄她。只因为这件事情说开了,误会解除了,所以记录在历史里,权当笑话让我们一笑。可是官场之上,尽多你永远也不明究竟的冲突与伤害,仅仅是因为这些事情当事人没有说出来,所以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官场之上,成功者或许还能够说出他们成功的因由,而失败者,多是陷入懵懂之中,实际上推究起来,导致一个人人生失败的,往往并非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早已被当事人忘到脑后的细枝末节。这些枝节虽然小,但在对方心里引发的动荡却极大,所产生的后果,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