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了时空。
对老三和静秋来说,爱一个人就是想方设法给她/他带来幸福,如果为她“扔铅球”能减轻她经期不适,那就为她“扔铅球”;如果陪他一起去死能使他幸福,那就陪他去死;如果跟她见面会给她带来麻烦,那就躲着不见;如果以死殉情不是他所希望的,那就好好活下去。
当他们为了对方的幸福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是幸福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被人爱,是一种幸福;爱人,也是一种幸福;既爱人又被人爱、且自己所爱之人就是爱自己的人,那就是绝顶的幸福了。如果客观实际允许他们在一起,能公开手拉手在大街上走,那自然是幸福的,但如果客观情况不允许,如果他们只能背地里见面,甚至不见面,但只要两人在相爱,那仍然是幸福的。
持老三和静秋式爱情观的人,生离不能阻挡爱情,死别也不能终止爱情。爱情与生命同长,甚至长过生命,因为当一个人生命终结,爱情仍以其它方式存在。老三把自己的日记和诗歌留给静秋,让她在他死后仍然能感受到他的爱;静秋三十年后带着女儿去探望老三,是要让老三知道:生命在继续,爱情在继续。
里写道:“在静秋看来,如果他不知道她在爱他,他还照样爱她,那就是真爱了”。静秋这个观点,一般男人恐怕很难理解,也许根本猜不透。无论是在老三之前,还是在老三之后,她对所有追求者都采取拒绝态度,而那些追求者大多一拒就逃,从此再无音信。这在她看来就证明他们并不爱她,如果真爱她的话,怎么会一拒就逃呢?
估计那些追求者也有自己的道理,既然你不答应跟我谈恋爱,我为什么还要与你周旋呢?与其浪费那个时间,再丢几次脸,还不如趁早去找别的女人。
老三爱上静秋追求静秋的时候,也未必知道静秋心里的这个想法。但他对爱情的理解恰好符合静秋对爱情的定义,那就是爱了就爱了,爱不是搞到手前的铺垫,而是毕生的事业。如果是对方主观上不爱他,那他就用自己的爱去打动她,说服她,争取让她爱上他;如果是客观上不允许两人相亲相爱,那他就远远地爱她,遥遥地爱她;如果他的爱只能给她带来痛苦和危害,那他就悄悄地躲开,让她无忧无虑地生活。
老三静秋的爱情观,我们可以从欧美文学中找到影子,但从他们看过的中国文学中却找不到。
中国文学到老三逝世的一九七六年为止,纯粹写爱情的小说很少,写老三静秋喜欢的那种爱情的几乎没有。到那时为止,最爱情的大概要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了。《梁祝》的故事是以民间文艺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只知道祝英台女扮男装出去读书,认识了同窗梁山伯,堕入情网。但梁山伯这个傻小子一直都没看出个眉目来,直到两人毕业,马上就要离校了,祝英台才在相送途中经过种种暗示加明示揭露了自己的真面目,双方定情,后面的情节就主要是争取婚姻自主以及失败后一方病死一方殉情的故事了。
五四至一九四九年这段时期的中国文学,因为受欧美文学影响,出现了一些含有爱情描写的小说,像巴金的等,但那时的爱情都以反封建、反旧礼教、反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尚在争取婚姻自主的阶段,浪漫的自由恋爱还比较奢侈。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老三静秋式的爱情,而是中国的文学作品从来不肯写这类爱情,女性人物可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大家会为她掬一把同情之泪,唏嘘不已。但如果一个男性人物也为爱而生为爱而死,那他就要受到嘲笑了。祝英台为爱殉情,大家非常欣赏赞美,但如果反过来,祝英台病死,梁山伯殉情,那就未必能得到读者同情了:“为一个女人自杀!胸无大志!哪里像个男人?难道天涯各处都没芳草了?”
中国文学里没有老三静秋喜欢的那类爱情,除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的轻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