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诊断西方现代文明的预言诗人——艾略特
    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避却情感,诗不是表达个性,而是避却个性。

    ——艾略特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艾略特

    “他在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还倾向于纳粹的反犹太主义,蔑视民主,讨厌不学无术的普通人。他真实地反映了一战后西方青年的精神状态。他就是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而后来又加入英国国籍的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诗人于1888年9月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办者,父亲是砖瓦商,母亲夏洛蒂·斯特恩斯是位诗人。1906年,艾略特进入了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的反浪漫主义观点影响很深。1910年,艾略特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和马拉美等作家的象征派诗歌。1911年,艾略特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1914年去德国求学,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辍。1915年开始定居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并在海格特学校教拉丁文和法文。1917年至1925年,艾略特在劳埃德银行供职。他还曾于1917年至1919年担任杂志《自我中心者》的助理编辑。1922年创办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一直到1939年。1927年,艾略特放弃美国国籍,加入英国国籍,并参加英国国教会。艾略特还曾长期担任费柏出版公司董事,直到1965年1月4日逝世为止。

    艾略特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英国詹姆士一世时期的剧作家和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影响,打破了欧美诗歌的传统手法,抛弃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和直抒胸臆的写法,他强调要通过“客观对应物”,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来反映情绪。他的诗意象清晰、准确,语言口语化,富有韵味。诗人这一时期的诗作,通过新的艺术表现方法,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美上流社会人物的精神空虚和悲观失望的情绪。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表现了一个青年男子普鲁弗洛克在求爱中的矛盾心理,他想去求爱,但又不敢向女人吐露心曲。他不仅缺乏勇敢,而且怀疑人世爱情的价值。诗篇用自嘲的写法,引用大量的典故,运用新奇的比喻和多种对照,反映了上流社会中的一个庸碌青年的精神面貌。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1922年的长诗。这首诗值得一读,是因为它曾经轰动一时,其影响之大之深是现代以来西方诗界从未有过的。主要反映战后西方悲观绝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描述宗教信仰淡薄的西方文明的衰落,急切地表述了个人内心的焦虑,发出对荒原世界和荒原人的一次新的救赎的呼喊。那颓败废弃的荒原显然有极深的象征意义,它是一个社会和个人的复合体,被评论家视为以个人自由开始并以对时代的概括为结合的长诗。

    作者在中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得像一片“荒原”。干旱之地,赤土千里,没有水,长不出庄稼。大地苦旱,人类的心灵更加干涸,失去了信仰、理想,精神空虚。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希望。共5章,分别为《死者的葬仪》、《对奕》、《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集艾略特这一时期艺术技巧的大成。作者以鲜明的形象,通过暗示、象征和自由联想,构成了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成功地表现了主题。全诗很少用韵,大多数是有节奏的自由体诗,语言变化万千,除英语外,还直接援引了德、法、西、希腊、拉丁和梵文6种文学,把名篇大作、里巷歌谣、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知道点世界文学简介 >知道点世界文学目录 > 诊断西方现代文明的预言诗人——艾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