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五 人性是个问题
子说:人的天性就像杞柳,杞柳是一种红皮柳,枝条可以拿来编筐。他说你的仁义就像是桮棬(音杯圈),这个地方学术界有争论不去管它,姑且把它说成是一个器皿,他说你把这个柳条拿来做一个桮棬,做一个器皿就是扭曲,所以仁义是扭曲的不能要。孟子说不对,如果你顺着这个杞柳的天性来做桮棬那就不是扭曲,比方说杞柳它本来就是弯圈的,你再把它做个弯圈那不算扭曲,如编筐,所以人性当中如果有仁义的基础,那仁义就不是对人性的扭曲。那问题是我们人性中有道德基础吗?有还是没有,告子说没有,告子说人性就像水一样,一会往东流一会往西流,哪有什么规律呀?爱往哪留就往哪流。所以人性无分善恶就像水流无分东西一样,孟子说是呀,水流出去确实没有一定向东或一定向西,但没有上下吗?所有的水都往下流呀,没有往上流的。同样人性也是这样的,所有的人性都是向善的,没有向恶的啊。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才是规律呀。这样一讲就有问题了,既然人性是向善的哪为什么会有恶呢?孟子说这是条件和环境造成的,就好比水,水是一定往下流的,但水有没有上山的,也有呀,你可以引水上山呐,你把水堵起来它不就往上了吗?人性是向善的但你如果逼着他去做坏事他也会做。但就他的本性而言是向善的。所以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可以为善,乃所谓善矣《孟子*告子》。就是人是可以为善的。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以前一直被称之为人性本善,很多人都讲这就证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有一部分学者不赞成,认为孟子的观点应叫人性向善,我赞成后一种观点。我认为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是可能性,就像水可能往下流一样,人也可能向善,可以为善,是可以的,哪为什么可以呢?孟子说因为人有四种天性,叫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人的社会性。只要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就一定会有这四种社会性,可以说是社会性的本能。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只不过我们经常不注意。孟子的话是夫思而已。我们没想人本身其实是很善良的,一旦有机会这些善良就会表现出来。比方说这次的抗震救灾,我们人性中的善全部都表现出来了,我们不忍心看见我们的灾民在那受苦受难,这就是恻隐之心。是人人都有的。这是孟子的观点,人性向善。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解决了仁义道德的人性基础。一个道德没有人性作基础是站不住脚的。那现在孟子提出这个后,它就有了一个基础了,但同时留下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呢?你说是人就有,没有就不是人,那这个东西是从哪来的,你又不承认什么天性,哪它从哪来的,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空白,一个漏洞就只能由荀子来回答了。

    【画外音】对于人性善恶之辩历来争论颇多,中国传统启蒙读物开篇首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儒家“性善论”的总结,但易中天教授认为孟子的本意其实是人性向善,这与人性本善是有根本区别的,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也有一种看法是认为荀子是主张“性恶”的,那究竟荀子是否主张“性恶论”,如果不是,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又会是什么样?

    【正文】荀子的办法是把人性一分为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性一部分叫做伪。要讲清楚,荀子的伪不是伪装,不是虚伪的伪。是人为,你看这个字是一个人一个为,人为的就叫做伪,天生的就叫做性。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作为动物他也有的东西,就叫做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目录 > 五 人性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