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 儒法是非
两家的根本分歧,要德治还是要法制,但“法制”这两字要打引号,准确说应叫刑治。这样我们就弄清了前面讲过的三场大辩论的关键。儒墨之争的关键是要兼爱还是要仁爱,区别儒墨两家的是个“兼”字;儒道之争的关键是有为还是无为,区别儒道两家的是个“无”字;区别儒法之争的关键是要德治还是法制,因此它的分界点也是一个字,“法”字。那我们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儒家为什么要坚持德治,法家为什么主张他们所谓的,打引号的“法制”呢?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里的道念导,意思也是引导,齐呢,规范,格什么意思,最麻烦,有各种注解,钱穆先生解释为达到标准;李零先生解释为遵守规定;李泽厚先生解释为认同归一;杨伯峻先生解释为人心归服;我解释为自觉遵守道德律令。那孔子这段话就可这样翻译了,用行政命令来引导,用刑事惩罚来规范。“民免而无耻”,人民不会犯罪,不敢犯罪嘛,但他没羞耻心;如果“道之以德”,用道德来引导,“齐之以礼”,用礼仪来规范,怎么样呢?人民有羞耻心而且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也就是说,法家打引号的所谓“法制”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人们不敢做坏事不等于心里不想,这叫治标不治本,按孔子主张的,德治呢?人们不愿做坏事,连做坏事的心思都没有,这叫标本兼治。谁是谁非,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大家肯定都说孔子的好啊,标本兼治嘛,当然比治标不治本好呀,可惜做不到,至少韩非认为做不到。

    【画外音】按孔子的看法,民众可以通过礼义教化来引导,引导的结果是使民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人不做坏事,人人都做好人的理想境界,这就是孔子主张的“德治”,但法家的韩非却给孔子的这个主张泼了冷水。韩非认为孔子的这个主张在现实中做不到,韩非为什么认为孔子的主张在现实中做不到呢?

    【正文】这就要弄清人为什么要作恶,为什么要犯罪,为什么要干坏事?是因为他有这个嗜好吗?我这人就爱作案,我有作案瘾,是这样吗?韩非说不是,那是什么呢?利害使然,是因为有利害,前面讲过,他说人的这个人际关系就是利害关系,他是说法是: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就是人之常情是什么呢?趋利避害,有好处他就去,有害处他就躲,这是人的本能。这可以有例子来说明。我讲过韩非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他又有两个故事来说明这点。一个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伍子胥受到楚王迫害从楚国逃出来,要逃到吴国去,到吴国讨兵来报仇,他要过关,韩非说伍子胥过关时被守关的抓住了,不是戏曲里讲的什么一夜之间头变白了混了过去,按韩非的讲法是被抓了。

    【flash】哈哈,我终于把你给抓住了,我可以领赏去了,你知道大王为什么要抓我吗?不知道。告诉你吧,是大王想要我珍藏的一颗珍珠,但这颗珍珠我给弄丢了。你别想骗我。那你敢把我交给大王吗?大王问我珍珠哪去了?我就说你私吞了。啊!这,这,我什么都没看见,你快从我眼前消失,爱去哪去哪。

    【正文】是这个守关人他想犯罪吗?不是,他害怕嘛。还有个是楚成王的故事,楚成王原来立了一个太子,前面讲过在世袭制下太子问题是很麻烦的,他立了个太子叫商臣,后来可能又想另立一个,换一个,商臣太子当不成了就去问他老师,老师叫潘崇,问他老师怎么办,老师说你能接受现实吗?把你换掉换另外一个人,回答说不能,你能出国避难吗?不能。你能发动政变吗?能,发动政变。 “哗”发动政变,带着兵冲进他老爸的王宫里。说老爸呀对不住了,你不仁儿子只好不义了,是不是您老人家自己解决一下。楚成王也知道没办法了,说:儿啊,老爸也没别的爱好,就爱吃个熊掌,你是不是等我把这个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目录 > 六 儒法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