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九州遍洒黎元血


    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这个村子出发,而还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就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梁、林夫妇的儿子,当时只有8岁的梁从诫童年的记忆里,曾烙下了这样的画面:“有一次,日本飞机飞到了龙头村上空,低到几乎能擦到树梢,声音震耳欲聋。父亲把我们姐弟死死地按在地上不让动。我清楚地看见了敞式座舱里戴着风镜的鬼子飞行员,我很怕他会看见我,并对我们开枪,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

    联大师生、昆明的民众与林徽因母子的感受,基本代表了当时国人的心境:战争是酷烈的,由节节失利的战争带来的苦难,更令人焦虑、心悸、不安。但大多数人并未因此全面退缩,或放弃抗战的决心与胜利的信心,用民众通俗的说法,就是“豁出去了,拼了再说。”对知识分子而言,此时的心境按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的说法,就是“教授们和一般人一样只有着战争刚爆发时的紧张和愤慨,没有人想到战争是否可以胜利。既然我们被逼得不能不打,只好打了再说。人们对于保卫某据点的时间的久暂,意见有些出入,然而即使是最悲观的也没有考虑到战事如何结局的问题。”

    当时日军对重庆的轰炸远胜过昆明,1939年6月11日,蒋介石的重庆黄山官邸附近遭到轰炸,官邸亦中弹,时蒋在三楼,险遭劫难。1940年5月始,日机经常以一百架次以上轰炸重庆,许多无辜的民房与市民被炸毁炸死,其悲惨之状,令人痛扼。这年5月29日,蒋介石在目睹了重庆大轰炸后,于当天的日记中作了如下记载:

    其扶老携幼,负重行远之情状,见之心酸,下代国民应知今日其父母挈其避难之苦痛,为空前史所未有,为国为家,更应特尽忠孝之道,庶不愧为中华民国之子孙也。

    进入8月,日机对重庆的轰炸更为猛烈,整个重庆市区墙倒屋塌,满目疮痍,死伤惨重。尽管如此,军民们那种慷慨悲歌之气未减,大有越炸越勇,越炸越冷静、不屈之势。8月19日,日机出动一百九十余架,对重庆展开轮番轰炸,整个市区笼罩在浓烟与烈火中,许多建筑被炸后燃烧,持续数十小时。面对惨剧,蒋介石于8月21在日记中作了如下记载:

    徒凭满腔热忱与血肉,而与倭寇高度之爆炸弹与炮火相周旋于今三年,若非中华民族,其谁能之。

    字里行间,透出这位战时军政领袖不服输,不怕鬼,不信邪的气概。1941年8月30日,蒋介石的重庆黄山官邸再次遭日机轰炸,六名卫士死二伤四。面对血肉横飞的惨象,蒋介石心怀忧愤但不为所惧,继续在残破的官邸办公和召开会议,周身透出一股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气。

    就在日军攻占越南并出动战机对重庆与昆明等地狂轰乱炸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驻昆学校和科研机构“宜作万一之准备”,即作迁移的准备。7月17日,西南联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决定按照教育部指令,做必要的准备工作。7月26日,梅贻琦与联大教务长樊际昌、事务组主任毕正宣赴云南澄江考察,但澄江接纳能力有限,只能前去一个学院。9月9日,联大常委会在听取了叶企孙、周炳琳、杨石先、樊际昌等人前往澄江再次调查和筹设分校与当地接洽的情况后,决定不去澄江,分校地点以重庆以西的四川辖境为宜。号称天府之国的蜀地,既有千山万壑的阻隔,又有长江或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支流和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相通,其间有大大小小的坝子可以耕种,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容易解决,是一个天然的避难场所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渡北归1:南渡简介 >南渡北归1:南渡目录 > 第四节 九州遍洒黎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