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6 “壮士一去不复还”
道一直走到北头,才摸到房间的门。

    比起过道的暗无天日,房间有一扇窗可以见到阳光,家家户户都让宝贵的阳光照在炕上。炕很大,占了整间房间朝南的一半。炕下其实是烟囱,人在过道的炉灶生火做饭时,烟和余热首先经过炕,把炕烤得暖乎乎的,睡在上面很舒服。因此,当地人不单在炕上睡觉,他们几乎什么事都可以在炕上做,客人来了,也招呼他们齐齐上炕取暖。

    像这样无电无水的房子,当地人每月付1元5角的房租,相当于当时的75美分。租金对所有家庭都一样,各户人家的收入差别不大。不过毛主席说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于是我们这帮北京青年(多数是出身革干的前红卫兵)决定应该先摸一摸村里的阶级斗争形势,看看哪些人是地富反坏右,对这些人我们要严加提防。而贫下中农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来向他们学习的。

    我很快就和贫下中农混熟了,村里有一大半人划归这个阶级。奇怪的是刚开始他们给我的印象和我的想象大相径庭。我对他们的概念完全来自报纸和曾在一零一中诉苦大会上作报告的那几个人身上,总觉得贫下中农的阶级斗争热情很高,可是这儿的农民并不如此,他们和我们交谈时,从不出现“阶级斗争”的字眼,也不提“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或“思想改造”等词语,有些人偶尔会表达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不过我只听到过有数的几次。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常提醒我们多穿衣服,戴上帽子,还敦促我们晒被子,这样可以少得风湿病,风湿病在这种湿冷地区非常普遍。他们教我们怎样用乌拉草絮在靴子里保暖,提醒我们在尚未习惯农活前不能干得太猛。类似的关照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

    我最为感动的还是他们的慷慨。每次他们做了好吃的,像蘑菇或百合之类从平原上摘采到的东西,还有他们自己在家擀的面条、包的饺子,都忘不了和我们一起享用。那些年,当地人自己和孩子都吃不上什么好东西,家养的鸡和鹅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中给没收了,自留地也惨遭同样的命运,很快都荒废了。

    冬季到来时,有些村民外出狩猎,夏天则设法捕上几尾鱼。更多时候,他们只是两手空空地回来。这个地区到60年代末,就已经没什么野生动物了,我真是难以置信,10年前村民们曾编过这样的歌谣:

    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

    但只要老乡们运气好,速到只把野鸡或野鸭,他们总会支孩子来宿舍叫我们。他们完全可以不叫我们,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我们无从报答他们。我问村民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你们北京学生家住在大城市,娇生惯养。现在你们大老远的来到这儿,天天在地里于这么重的活儿,没什么好东西吃,还挨蚊子咬,哎呀!瞧你腿上起的大包!还有这手上的冻疮!要叫你们的爸爸妈妈看到还不得心疼死?”

    这样的话听得真是太多了,我不由得想:这算不算我们批判过的虚伪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呢?一种所谓普遍的儿女情长?若在“文革”伊始,我会毫不犹豫地谴责这类情感,在我看来,它抹煞了阶级斗争。可是现在真正的贫下中农也这么看问题,毛主席说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如果他们这般言行,这般言行便是对的。我有什么资格评判他们?我是来向他们学习的!

    想罢,我深深吐日气,说心里话,我真庆幸这里的农民有情有谊,而不是一味大讲阶级斗争。到了他们家中,我可以随随便便在他们又大又暖和的炕上歇息,大嚼他们给我们吃的东西,听他们讲述的故事。当地人讲的故事和我在报上看到的全然不同,他们爱讲村里发生的事。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只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吃蜘蛛的人简介 >吃蜘蛛的人目录 > 16 “壮士一去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