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关于《班主任》的回忆
受,写出自己真实认知的作品,我并因此成名,为世人所知。

    《班主任》发表后,读者反响强烈,看到这篇作品的人纷纷给我来信,尤其是当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改编成广播剧播出后,影响就更大了。北京一些来往密切的业余作者,也都纷纷给予 鼓励,我所任职的出版社的同人们也都为我高兴。大家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创办了《十月》 (开头还不叫刊物,叫丛书,实际就是大型文学刊物)。我趁热打铁,在《十月》创刊号上发 表了《爱情的位置》,电台也马上就广播了。我又在复刊不久的《中国青年》上发表了《醒 来吧,弟弟》,电台又予广播。这些作品虽然“思想大于形象”,但也有读者向我表示,他 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愉悦。如有个工厂的工人,打听到我家地址,找上门来,他手里 拿着一本发表《班主任》的杂志,递给我看。他在那小说的很多文句下划了线、加了圈,他 说那些地方让他感到很生动,比如小说里写到工人下班后,夜晚聚到电线杆底下打扑克,他 就觉得那细节“像条活鱼,看着过瘾”。当时文学界一些影响很大的人物,像张光年不消说 了,正是他拍板发出了《班主任》这篇作品,此外像冯牧、陈荒煤、严文井、朱寨等, 都很快站出来支持。但反对的意见也颇强烈,有人写匿名信,不是写给我和编辑部,而是写 给“有关部门”,指斥《班主任》等“伤痕文学”作品是“解冻文学”(这在当时不是个好 谥号,因为苏联作家爱仑堡曾发表过一部叫《解冻》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配合赫鲁晓夫搞 “反斯大林”的修正主义政治路线的始作俑之作。“伤痕文学”既然属于“解冻文学”,自 然就是鼓吹在中国搞“修正主义”了,这罪名可大了)。也有身份相当重要的人指责有的“ 伤痕文学”作品是“政治手淫”(倒不是针对我的《班主任》,不过在那种情况下,“伤痕 文学”绝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我也闻之惊心)。更有文章公开发表,批判这 些作品“缺德”,我还接到具名的来信,针对我嗣后发表的《这里有黄金》(那篇小说对“ 反右”有所否定),警告我“不要走得太远”(来信者称他曾犯过“右派错误”,而那之后对 他的批判斗争和下放改造都是非常必要的,收获很大,不容我轻易抹杀)。而同时,港、台 及海外对《班主任》又大力介绍,有些言辞相当夸张,如说我是“伤痕文学之父”等等。

    ? 那时候,这样的“海外反响”越多,便越令一些人对当事人侧目。因此我在颇长一段时间里 ,心里都不是非常踏实。1981年,我应日本《文艺春秋》社邀请访日期间,主办方带我们参 观 一座日本古代监狱模型时,翻译林美由子小姐“触景生情”地对我说:“你是不是差一点被 关起来”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中国呆过的人,根据切身体验,在初读《班主任》时( 那时已回日本),确实为我捏了一把汗――这种心理状态,29年过去,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 难以理解,就是我这个当事人,回想起来,也恍若一梦!但以下的事情却绝不是梦,而是切 切实实经历过的:在1977年11月《班主任》发表之后,1978年3月,报纸上还刊登出当时最 高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强调“两个凡是”,强调要“继续批判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甚至 强调“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和“伟大战果”(只是说“这一回”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而以后必要时还要搞),还说“四人帮”是“极右”,以此阻挠党内外批极左的强烈要求。1 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之《人民日报》转载,这 让我心情为之一振,我意识到这些事情都与我生死相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四?五”天安门事件获得平反,我欢欣鼓舞。19 89年,复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是刘心武简介 >我是刘心武目录 > 关于《班主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