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权力意志 第十四节
因为,这种实体化(相信个体不死性)乃是由于宗教道德教育的庄力而产生的信条。根据对自我的人为的解脱和真正的解释。人们发现了一种似乎无可否认的价值对立:个别的自我和庞大的非我。个别自我的价值仅仅在于同庞大的quot;非我quot;的关系,或从属于它,而且正是为了它而存在,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群畜本能决定了这一点。因为没有什么比个人的主权更令这种本能反感的了。但是,假如把自我理解为一种当然的东西,那么其价值必然在于否定自我。

    也就是说:

    1、错误地把quot;个体quot;独立化为原子;

    2、尊崇群畜,因为群畜会断然拒绝始终当原子的愿望,而且认为这种愿望是带有敌意的;

    3、结论:用改变个体目的之方法来克服个体;

    4、似乎有过自我否定的行为。因为,人们曾经围绕这些行为幻想出充满对立的领域;

    5、有人问:人在什么行为中肯定自身最为有力,围绕着这些东西(性别、贪婪、专权、残酷等等)集中了禁令、仇恨、轻蔑。因为,人们认为有无私的欲望。人们抛弃了一切自私的本能,要求无私的本能。

    6、由此产生的结果:人们干了些什么呢?人们放逐了最强有力的、最自然的欲望。不仅如此,还放弃了唯一现实的欲望,——为了将来使人认为某个行为值得夸耀,人们必须否认行为中有这种本能在场——发生在心理学事物中的大骗局。即使各类quot;自满自足quot;的人,也只有通过如下的途径再造自身:在善者的眼光看来,也就是误解和改造自身。反之:那些从剥夺人的自满自足中得到好处的一类人(群畜本能的代表人物,譬如传教士和哲学家们),具有了精细的感觉和心理学的敏锐,他们指出,自私自利无所不在。基督教的结论说:quot;一切都是罪恶;我们的美德也不例外。人是绝对卑鄙的。忘我的行为是不可能的。quot;原罪。简言之:既然人把自己的本能同纯系捏造的善的世界对立起来,也就结束了自我蔑视、无力行quot;善quot;。

    备注:这样一来,基督教就借此描述了在心理学明目疗法方面的一大进步:拉罗斯福哥和巴斯噶。基督教认为人行为的本质平等性和行为价值的平等性乃是关键问题(——大家都是非道德的)。

    于是,人们就要认真教育那些失去自私之心的人们——即传教士和圣徒。而假如说人们怀疑变quot;完美quot;的可能性,那么他们却不怀疑知道完美的东西。

    圣徒、传教士、quot;善良的人quot;的心理学因自然纯幻术的原因而失灵。人们把实际的行为动机解释为不良:因为,为了能够行动,为了能够规定行为,人们不得不把根本不可能的行为说成是可行的,就好像崇拜这些行为似的。人们用欺骗否认过(行为),现在又用同样的办法加以崇拜和理想化。对生命本能的愤怒被认为是:quot;神圣的quot;、值得崇敬的。绝对的贞洁、绝对的服从、绝对的贫乏:这就是传教士的理论。施舍、同情、牺牲、否认美、理性、感性,用郁郁寡欢的目光来看待一切人们具有的强大特性:俗人的理想。

    人们前进了。因为,被否认的本能也来捞取权利(譬如、路德的宗教改革;在quot;《福音书》自由quot;的幌子下进行最原始形式的道德欺骗),——人们用圣名为宗教改革重新命名;

    ——被否定的本能试图证明自己是必然的,以使有道德的人完全成为可能;人们必须生活,为他人而生活。因为,利己主义乃是为了目的的手段。

    ——人们继续前进,人们试图既把生存赋予利己主义的冲动,也赋予利他主义的冲动。因为,要对两部分人实行权利平等(从利用的角度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尼采选集简介 >尼采选集目录 >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权力意志 第十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