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隐秘的结构
于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在欧洲兴起了,它甚至可能比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和政治的大变动还要伟大。决定人类命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代很快来临,这就是1543年。在这一年中,有三本著作问世,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思想:一本是安德里斯?维萨里(AndreasVesalius)的《人体解剖图》,一本是阿基米德(Arcion of the heavenly Orbs),这部著作把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从而开创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革命”。
过去与未来之间所进行的全部斗争,终于在1527年由在巴塞尔的明斯特城外的一次独特行动预言式地作了总结。在那里,帕拉塞尔苏斯公然把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追随者阿维森纳(Avicenna)的一木古代医学教科书,扔进了传统的学生集会上的熊熊篝火之中。
那个仲夏之夜的篝火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我想在这里联系起来谈谈。火是炼金术士的元素,人类借助于火,得以深入认识物质的内部结构。那么,我们要问,火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吗?如果你相信火是一种物质,你就不得不赋予它种种不可思议的物质属性——例如,火比什么东西都更轻,毫无重量可言。在帕拉塞尔苏斯以后200年,迟至1730年,坚持“燃素说”的化学家们正是这样,试图把“燃素”当作物质的火的最后体现。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燃素,正如没有什么生机论一类的原理一样——火并不是一种物质,同样,生命也不是物质。火是变化的过程,依赖于这个过程,物质元素以新的联系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只有当火本身被理解为一个过程时,化学过程的本质才被人充分理解。
帕拉塞尔苏斯的这一行动向人们宣告:“科学不能回首返顾。过去并没有什么黄金时代。”从帕拉塞尔苏斯生活的时代开始,又过了250年,人们才发现一种新的元素——氧,从而使火的本质终于得到解释,并使化学走出了中世纪的桎梏,大大向前发展了。奇怪的是,作出这一发现的约瑟夫?普利斯特列(Josepley)并不是要研究火的本质,而是要研究希腊人所说的元素中的另外一种,即看不见而又无处不在的“空气”。
约瑟夫.普利斯特列实验室的大部份遗物现存于美国华盛顿哥比伦亚特区的史密森尼亚机构(Smitian lnstitution)。当然,它们没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存放在那里;这些设备理应存放在英国的伯明翰,这个工业革命的中心,普利斯特列在那里完成了他最杰出的工作。那么,为什么这些东西又到了华盛顿呢?这是因为,一场骚乱迫使普利斯特列于1791年离开伯明翰,逃到了美国。
普利斯特列的故事是创新与传统之间展开的又一场典型的冲突。1761年,他28岁时,应邀到一所不信奉英国国教的学院讲授现代语言,而他自己是一个唯一神教派的信徒。在那些没有受过英国国教坚信礼的人心目中,这所学院享有大学的地位。在那一年,他受一位同事所作的科学讲座的鼓舞,打算写一本电学著作。后来他又转向化学实验。美国革命和后来的法国革命使他激动不已(他曾经受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鼓励)。在攻占巴士底狱两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亲王室的平民烧毁了被普利斯特列描绘为世界上设备最为精良的一个实验室。那以后,他去了美国,但却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只有几个在智力上可以与他媲美的人赏识他,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当上美国总统时,曾对约瑟夫.普利斯特列说:“你的生命是人类所珍视的不多的几个生命之一。”
但愿我能够说,毁坏了普利斯特列在伯明翰的的实验室的那场骚乱,打破了一个漂亮、可爱、颇具魅力的人的美梦。然而,我又怀疑自己这些评语是否真实可信。我不认为普利斯特列比帕拉塞尔苏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