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岳麓書院演講筆錄 3
江堤整理
藝術的發展
藝術有一個鐵打的基礎,都要憑人的智慧和手藝做出來。那麼自然的美呢?
客觀的東西,也需要人來肯定,沒有人,美的存在就沒有依託。
人不斷地在探索美的新邊疆,美越來越豐富、廣闊。
剛才講的過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沒有更多的東西,現在當然更多了,繪畫、造型藝術,什麼都有。
在我小時候,我聽灘國戲、高腔,然後是京戲、漢戲,現在我不曉得你們年輕人聽過多少種東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處。
那時的藝術天地沒有現在廣闊,當然現在的東西我也能聽得下去,不過有時也受不了。
反對的只有一種,就是沒有文化的那種,歌詞寫得不通,前句不對後句,簡單地講我不喜歡香港唱的那種歌。(掌聲)
我喜歡外國現代歌曲,中國(內地)的從古到現在我都喜歡。吵也不怕,親吻也不怕,沒有文化我怕。(掌聲)
藝術像希臘神話的大力士山神,沒有誰比他更有力量。
但是山神害怕離開上地,一離開就完了,最後他的敵人是把他捧起來,掐死的。
藝術不能離開土地,離開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連接在一起的。
18世紀的產業革命是近代藝術的催化劑,是現代美術的“產婆”。
蒸汽機出現了,手和腳的力量增強了十萬、百萬倍。
鋼鐵讓世界立體化起來了,有了品質很高的鋼鐵,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樓大廈,也有了時間同速度,有了汽車,
讓人的時間更多了,人更自由了。由於人有了開發思想,以前的世界裏荒涼的邊疆,成了富強之源。
像非洲,像阿拉伯,過去沒有強項,現在交通發達了,有了現代化的設備,開發出了大量的石油。
新城市的新高樓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習慣逐漸形成了。
在這種情況下,於1875年開始出現了一群年輕人。
這些年輕的畫家們對從前的世界產生了懷疑,我們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銅色的嗎?因為以前的畫都是古銅色的。
那太陽到哪裏去了?太陽為什麼不到畫裏面來呢?於是他們這幫人開始用顏料在一切景物上畫出太陽光的效果。
這樣一種發明在當時的傳統老畫家心眼裏面,感覺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讓他們到展覽館裏展出。
於是他們只好在展覽館的外面搭個棚子,開畫展。
那些大人先生們看了這些畫之後就罵他們,說這算什麼畫,簡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這個名詞是罵出來的。
在當時,這個名詞是貶義詞。到了25年以後,有位學者看了畫家莫内(C.Monet,1840—1926)的畫。
其中有三張,畫的都是同一個教堂的門口,一張畫是早晨,一張畫是中午,一張畫是晚上,構圖都相同。
早上的畫是濛濛的,中午是強烈的陽光,晚上是發紅的黃昏的落日的反映。
這位老先生曾經反對過他們,看了莫内的畫之後的一天早上經過教堂的門口,
發現門邊的景色真像莫内所畫的一樣,感到震驚。
原來世界上還這麼美,還可以這麼畫,美還可以這麼去表現。
莫内把人對於美的概念開闢出了新天地,打開了他們的眼界,叫醒了他們。
後來印象派在表現上、題材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所以,一切的繪畫到了19世紀以後為什麼變化那麼大,都是因為交通發達了,物質生活豐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紀早期的畫家馬奈(E.Manet,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