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关于佛教形而上学
装载了在所有先前的生存中所拍摄的一切。

    让-弗朗索瓦——所有先前的生存?

    马蒂厄——在正在结束的这次当前生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给这个羯磨增加或除去一些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或是使之净化或是使之加剧,以此来改变它。在死亡之后一种暂时的状态来到,人们称之为“中阴”(bardo)①,在这个状态中,下一次生存的状态形成并明确起来。在这个中阴之中,根据我们各种行为或积极或消极的合力,意识像风中的一片羽毛一样被带走,其后果将是一次幸福的或不幸的生存,或是两者的混合。事实上,这使我们在与我们所遇的一切事物的关系中能够采取一种非常健康的态度:只有我们自己应该为我们的现状受指责,我们是我们过去的结果,而同时,未来又在我们的手中。

    ①藏传佛教中将肉体死亡之后直到紧接着的转世之前的这段时期中的灵魂状态称为中阴(bardo)。

    让-弗朗索瓦——这么说确实有一种关于众多生存和众多转世的多数的概念?

    马蒂厄——行为一旦完成,便带来它们的结果,并将我们推向其他的生存状态。所以,如果人们不运用自我解放的方法,这个生存的环实际上是没有完结的。由于我们不断地完成一大堆混杂在一起的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我们从一种生存状态摆向另一种生存状态,时而幸福时而不幸,就像连续不断地上上下下的戽斗水车的轮子一样。人们说,在作为总体现象的有条件世界之中,既无开始亦无结束,但是每一个存在者就个体而言都有着通过净化其意识的流。通过达到觉醒而打破这个环的可能性。于是他就从再生的环中解脱了出来。也就是说他结束了痛苦的各种原因。要想达到这样的结果,就必须切断问题的根,即对于“我”的眷恋和作为这种眷恋的原因的无知。

    让-弗朗索瓦——那么,你是不是同意我们已经提起过的作家阿尔弗莱德·富歇的话,他在比较基督教与佛教中对于灵魂不死和永生的观念时说:“在基督徒心中,得救与不死的希望,即是对于死后继续生存的希望。在佛教徒心中,则是对于灭亡的希望。”

    马蒂厄——应该说是对于不再生的希望。

    让-弗朗索瓦——他说的是“灭亡”。

    马蒂厄——这个词是不正确的。关于被视为一种虚无主义的佛教,人们接受的总是这样一些陈旧的看法!佛教被称为“中间道路”,则是因为它既不倾向于虚无主义也不倾向于永恒论。灭亡的乃是无知,乃是对于“我”的眷恋,但觉醒的无限品质仍然极充分地表现出来。固然,人不再在消极的羯磨影响之下再生,但是靠着同情的力量,人继续为了众生的幸福而在有条件世界中显现自己,但又不受这个世界的束缚。涅槃被译为藏语的意思是“超出痛苦之外”。如果有一样东西熄灭了,这恰恰是痛苦和产生痛苦的混乱。

    让-弗朗索瓦——那么,羯磨(karma)……轮回(samsara)……涅槃(nirvana)……并不是些藏语词?

    马蒂厄——这是些梵语词,人们在西方更多地是使用这些同而不是与之相对应的藏语词,因为西方人听梵语的发音比听藏语的发音更加习惯。

    让-弗朗索瓦——是的,这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

    马蒂厄——而藏语则属于藏缅语族。所以,在人们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所见到的翻译中,西方的译者常常像是谈起一种最终熄灭(extinctic finale)一样谈起涅槃。达尔曼说是一个“无神论和虚无主义的深渊”(abime dat de niissement),黑格尔和叔本华说是“无”(neant)。根据大乘佛教——西藏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达到佛陀的境界的人既不居住在轮回之中,也不居住在涅槃之中,这两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和尚与哲学家简介 >和尚与哲学家目录 > 关于佛教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