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形而上学
者都被称为“极端”。他不住在轮回中,因为他已经被从无知中解救出来,不再受引导他永无休止地再生的羯磨的支配。由于他对于那些继续受苦的人所感到的无限同情,他也不停留在涅槃的安宁之中。
让-弗朗索瓦——那么他做什么?
马蒂厄——他实现他在觉醒的黎明时发的誓愿,即要继续有意识地——不是在羯磨的约束下,而是通过他的同情的力量——显现自己,直到在轮回之中不再有任何痛苦。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只要还有人是无知的俘虏,他就一直显现自己。所以,他脱离了轮回,但又不停留在涅槃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谈论诸佛与诸菩萨,他们以各种形式显现自己,为的是完成存在者们的幸福,并将他们引上觉醒之路。人们将那些彻底实现了的大师也算作佛和菩萨。
让-弗朗索瓦——根据历史,小乘佛教是什么时候、怎样以及为什么与大乘佛教相分离的?
马蒂厄——大、小乘佛教的拥护者们关于这一点显然没有确切一致的看法。小乘的教导都被包括在大乘之内,大乘给它增加了一个补充属性。这后一点在佛教内部激起了许多争论。根据大乘的拥护者的说法,佛陀在活着时即教授两个乘。可是,由于佛陀是根据每个人的天赋能力而施教的,如果他教两乘,他就只会将大乘教授给那些有着理解它所必须的开阔精神的人。这并不是说就是一种秘传学说——在佛教中固然存在着秘传学说——而是教育的多种不同层次,虽然在佛陀那个时候,这种种层次从名义上说还未清楚区分。大乘坚持这个事实,即仅仅将自己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太有限的目的。在投身于觉醒之路的同一时刻,人应当具有为所有人的幸福而达到佛陀境界的意愿。人们自我改造,为的是有能力帮助他人从痛苦中自我解脱。我们每一个人只代表一个个人,而其他的人则有无数之多,所以,我们所遇到的事,不论是好是坏,是幸福还是痛苦,与所有他人的幸福或痛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大乘的深刻在于它关于空、关于绝对真理的见解。这个空与无毫无关系,而是要明白现象并不拥有固有的存在。小乘的弟子们当然反驳这种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大乘教育的可靠性。还应该提到第三个乘,它和另两乘一样都是诞生于印度,但它在西藏传播特别广泛,这就是Vajravana,或者叫金刚乘(Vein),它给大乘增添了许多沉思道路的秘传技艺。
让-弗朗索瓦——当佛教徒谈论痛苦时,我觉得他们仅仅是指由消极思想如嫉妒、仇恨、绝望引起的痛苦,而这些消极思想则是由权力欲和其他一些狂喜引起的,权力欲和狂喜不可避免地引发绝望、失败、怨恨以及对一些消极心理状态的服从。总而言之,问题仅仅在于由我们自己的缺点、错误、弱点和过度的骄傲所引起的痛苦。但痛苦还有许多别的原因!这就是生理的不幸,就是饥饿,就是被暴君杀害和折磨,被敌对的民众杀死……我们是这些痛苦的受害者,不是责任者。
马蒂厄——一旦形势超出了控制,即使到了这一步,持久的安宁只能与态度的改变一同到来,人们仍不得不求助于一些实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尤其不应当忘记,痛苦与战争的始因依然是仇恨,征服的始因依然是贪婪,而仇恨和贪婪都是从个人主义的加剧、从对“我”的眷恋的加强中产生的。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强调这些始因——恶意、欲望、骄傲等等。然而绝大多数别的令我们痛苦的不幸则是从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延续。
关于我们并不在表面上负有责任的那些痛苦,那些由于他人强加给我们的剧痛、由于自然灾害、由于疾病而产生的痛苦,我们已经提到过理解它们的方式:这些不幸并不归因于一种神圣意志,归因于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归因于偶然,而是归因于我们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我们射出的一些箭又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