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堂、墓地与麦田
,以及quot;海牙画派quot;代表人物伊斯拉埃尔斯、马里斯、博斯布姆等。参见书信30号、95号。并参见本章第3节。
再往后,麦田中收割者的形象(就像播种者的形象一样)将一再出现在他的画作之中。无论幼小的文森特是否意识到,在他的心灵深处,生活、现实和绘画世界中的麦田、人、自己、死者、生日、墓碑、死神、墓地、教堂、上帝等等,多半揉杂起来,渗透开来,形成某种潜在的意识。人与麦田,教堂与墓地,上帝与死神、生者与死者……而教堂的剪影和尖顶就在麦田与墓地的一旁,在天上与地下之间。大片大片的麦田就在教堂和墓地的一旁。常常,那一头红发的孩子独自逗留在教堂或墓地的园区。浑沌初开的岁月,午后寂静无人的灼人天光。麦田里的热风吹来,带着等待刈割的成熟和芬芳,与其下湿润的北布拉班特黑土一般微薰。那棵高高的银叶相思树,平时在树上聒噪的喜鹊此刻声影全无。只剩片片绿叶,在寂然的阳光中或浑白的天光里无声地簌簌抖动。那时那刻,那小小的墓碑,墓碑上镌刻的文字,其后草叶丛中那片小小的荫凉,那片小小的荫凉里神秘的存在,一定会比平时更为森然地逼近感觉,而父亲书房画中的景象多半也会叠印在这明亮而阴森的感觉之上:宛如暴雨刚过的天空彤云横陈,地平线天光耀眼,恍惚间,那队送葬行列从冥冥中由远及近,来而复去,穿过已被蹂躏和正被刈割的麦田,朝着教堂在天光前的剪影走去。
一件独特的事实,不知是否说明某种心灵震动的存在。当弟弟提奥生下来,4岁的文森特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终身的伙伴。从一开始,他就对提奥表现出格外的喜欢。打从提奥跌跌绊绊学走路,兄弟俩就像双胞胎一样形影不离,一道沿着人生之路向前走去。日后,兄弟俩一生都清楚地记得久远的童年。无论在何时何地相遇,他们都会热烈地回忆和谈论,将身边的环境与童年美丽的家乡风貌相对比。文森特多次在信中向提奥谈起他们童年的共同回忆,就正如我们在本章题记和本书其他地方看到的那样。奇怪的是,与对提奥的态度相比较,文森特对其他弟妹们的态度却不那么友好,至少大妹安娜回忆说,在儿童时代,她不时会遭到文森特的戏弄。 参见Jvan Gog van Gogh.
这一系列的反应难以根据现代心理学(尤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作出解释。
参见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
在文森特与提奥之间,渐渐形成某种深厚的兄弟情谊,而且越往后越是牢不可破。在文森特19岁、提奥16岁那年,俩人甚至发誓永不背叛兄弟之爱。如此的兄弟之爱本已引人注目,而文森特在其中尤其显得特别。这是因为,到后来,在超乎寻常的兄弟之爱以外,除了绝少的例外,文森特和他人的关系都搞得一塌糊涂!
这一独特的事实让人意识到,那位夭折的哥哥,那块墓碑,有可能在文森特的无意识深处形成某种意味深长的复杂情结,它在哥哥的死亡和弟弟的诞生之间导致某种微妙的关联。哥哥死亡后,他作为弟弟来到人间;而现在,弟弟提奥来到人间,可他作为哥哥却仍然活着。如果小文森特的内心世界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关联,那么,它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对提奥的态度,决定他与提奥的关系,甚至影响和决定他整体的生命。他可能由此产生某种独特感,同时也不排除某种对生命的感激和谦卑——而前后两者正好形成冲突的两极。
墓碑永远地留在教堂的墓地中,所有的悲哀和神秘似乎静静地与它相守。而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生活就像那孩子的一头红发在燃烧。从一幅本来并没有特别艺术价值的画作,我们也许看到文森特生命本质中令人目眩神迷的某种复杂,看到其中那一片特有的森然。然而,文森特的生命,就像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