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米 勒
    自然、麦田、生活……文森特朴素的人生之爱导致他对尼德兰艺术大师的钦慕,也把他引到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们面前。而在这一画派中,一位独特而杰出的人物令他格外崇敬,并实际上成为他终生最景仰的导师。这位人物就是quot;农民和大自然的歌手quot;让·弗朗索瓦·米勒。

    如果对照文森特的人生和艺术之路来看,米勒其人其画的诸多特征就更显得引人注目了。

    米勒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乡村基督徒家庭,自幼禀有浓厚的基督教精神和农民的自尊心。他深谙农民的甘苦,热爱农民,同情农民,甘当农民,曾称:quot;我生来是一个农民,我愿至死也是一个农民。quot;受颇有艺术气质的父亲影响,米勒自幼热爱乡村田野、花草动物,尤其热爱大海和森林。 与凡·高对麦田的情感相类似,米勒对大海和森林的深厚挚爱中,也投射有死神的阴影。风暴中的海难事故让他感到quot;人的渺小和海洋的威力quot;,使他感慨命运之力量的难以抗拒。同样,虽然森林之美使米勒叹服不已,但也让他quot;真正感受到了恐惧quot;。

    他受教育不多,然而却酷爱文学,博览群书,其内容包括《圣经》、维吉尔、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拜伦、歌德、司各特、雨果、夏多布里昂等等。后来,米勒赴巴黎学画,临行前,祖母曾告诫他:quot;记住,让·弗朗索瓦,你首先是个基督徒,然后才是艺术家。quot;这一朴素而深刻的希望和教诲让米勒铭记终生。终其一生,他首先是个农民,是个基督徒,是个人,然后才是画家。尤其感人的是,在家庭生活方面,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对妻子儿女感情至深,而且越到晚年,他的性情越是显得纯洁温和。

    宗教的虔诚、农民的自尊和内向的性格,使米勒避开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喧嚣,也使他与激进艺术家(如库尔贝、杜米埃等)保持了区别。正如他自己所说:quot;随着醉心米开朗基罗和普桑之后,我一直最爱好崇尚原始的大师。最爱好这类朴素的题材,朴素得像童年一样,最爱好这些不自觉的表现,这些人,他们什么也不说,但却感觉自己被生活所充满,而且,他们含辛茹苦,没有叫喊,没有怨言,他们听命于人类的规律,甚至也不向谁打听一下这种规律的来历。这些大师并不在艺术中搞革命,像今天那样。quot; 转引自尼·雅·雅沃尔斯卡娅:《巴比松画派风景画》,孙越生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207页。 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尝试,米勒终于找到自己独特的主题,从此便将全部的创作生命奉献给了这一主题。1848年,法国沙龙画展展出了米勒的杰作《簸麦者》:昏暗的农舍里,在从左至右的光线中站着一位衣衫褴褛的农民,脸面朦胧不清。他使劲摇晃着盛满麦粒的簸箕,让四周弥漫着金黄色的尘埃。如此为上流社会所不屑的劳动农民形象居然进入了艺术之都的最高沙龙,这立即引起剧烈的震动和反响。1849年,米勒带着全家离开巴黎来到巴比松。那是离巴黎不远的quot;一个地道的乡村quot;,隐没在枫丹白露森林中,几乎没有任何现代生活的痕迹,没有教堂、学校、邮政所、商店或其他类似的社交中心,甚至连商贩和乡村小酒馆也没有,只有两家小客栈,供画家在夏季租用。在这个quot;巨大、阴森、荒芜、梦幻的地方quot;,在这quot;自然的故乡quot;,米勒出人意料地一住就是27年,直到去世,沉浸于对农民和大自然的艺术表现。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没有游离于农民(广义地说是人)的命运之外单纯地思考和表现自然。相反,他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斗争中去理解和把握自然。

    1850年,法国沙龙展出了米勒另一幅更为有力的作品《播种者》。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麦田里的人:凡·高简介 >麦田里的人:凡·高目录 > 第二节 米 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