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米 勒
田quot;主旋律的热爱和沉迷。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之所以quot;热爱米勒和布雷顿quot;,是因为他们属于那种quot;描绘农民和普通人的画家quot;[着重号为原有],事实上,他热爱所有表现普通人和农民劳作之平凡、艰辛、重要、崇高和神圣的画家。 书信R52号。正如前面的注释所提及,在凡·高对米勒和布雷顿等画家作品的理解中,存在着他自己的主观投射,因而也存在着阐释的偏离。有研究者认为,虽然米勒反对用艺术来quot;搞革命quot;,但他对艺术的社会作用高度重视,其画作暗含着激进的社会关怀和政治意向;布雷顿的作品常常注重的是仪式性细节的艺术刻划,但凡·高所强调的,更多是日常劳作的平凡、艰辛、重要、崇高和神圣,表现出具有宗教意味的纯粹性。参见和比较上条注释。

    当然,身为画家的布雷顿还能写一手好诗,而早期文森特对诗歌的热爱不在对绘画的热爱之下,这大概也是他对布雷顿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米勒是巴比松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高比尔公司海牙分公司是quot;海牙画派quot;的重镇。从高比尔公司开始,终其一生,文森特对两个画派都有着高度的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牙画派是巴比松画派的延伸和发展。至少,在崇尚自然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在更大的背景上,两者都是以德拉克洛瓦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就生活风格和创作态度而言,巴比松画派艺术家比海牙画派艺术家更quot;地道quot;些,更亲近和接近农民、泥土和普通人。特别重要的是,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们多半以巴比松为家,定居在那里,形成艺术流派的地理区域性,而直到文森特到高比尔海牙分公司工作之前,衣着优雅、绅士风度的海牙画派艺术家们没有一位定居在幽静的海牙,只是不时到此采风而已。

    幸运的是,就在文森特进入高比尔海牙分公司之后不久,海牙画派艺术家的人生和艺术姿态开始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不时到海牙采风的习惯。一些优秀艺术家开始迁往海牙定居,或者将海牙作为自己永远性的绘画创作基地。文森特在高比尔海牙分公司的四年,正是这一转变的高峰时期。文森特与前来的艺术家一一相识,其中多有海牙画派中有影响的人物,例如博斯布姆、伊斯拉埃尔斯、毛沃、威森布鲁赫等。博斯布姆等人追随着荷兰画派的伟大传统。威森布鲁赫别号quot;愉快的威斯quot;,日后对文森特颇有指点。伊斯拉埃尔斯也以伦勃朗等巨匠为师,并受米勒决定性的影响,他擅长运用色彩,这一点后来让文森特至为折服。在他眼里,伊斯拉埃尔斯已经穷尽了色彩的奥秘——这一看法一直保持到15年以后(即1884年)才得以改变,那时,文森特通过实践和研究,深刻认识和体会了德拉克洛瓦在色彩方面对艺术的贡献。

    1870年,32岁的毛沃来到海牙,此人一脸大胡子,脊背挺直,性格坚定、自信、开朗、有见识,但也有些刚愎自用,还患有间发性的精神抑郁症。文森特很快与之成为亲密朋友。稍后不久,毛沃被介绍给文森特的表妹卡本图斯·杰特,两人更是常常一道去杰特家拜访。后来,毛沃娶杰特为妻,成为文森特的表姻兄。

    文森特在认识毛沃之前就已经知道他的作品。毛沃大多数时间都在斯海弗宁恩附近的海滩和树林里工作,也努力表现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他的作品是海牙画派画风的典型体现。毛沃像巴比松画派大多数优秀画家那样,善于用快速甚至粗糙的笔触捕捉自然,固定瞬间变幻的光色。后来,大约1881-1882年间,他从非常具体的问题(如讲授知识,强调技巧,指导作画,赠送画具,提供经费等)着手,帮助历尽磨难之后决心走向艺术的文森特,使之从黑白素描走向色彩和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麦田里的人:凡·高简介 >麦田里的人:凡·高目录 > 第二节 米 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