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初恋和转折

    到此为止,虽然文森特的生命之路尚在展开之中,但是,这生命之路的走向,可以说已经基本注定了。从北布拉班特的原野出发,穿过自然和人性的麦田,接受了生活和《圣经》的教化,经历了由米勒这样的人所代表的文化浸染,一个人要是走上了宗教之路,那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文森特的一生将是饱含宗教激情的一生,只是,此处所谓宗教的含义,正如勒南所说,最终乃是一种精神,而与宗教的组织形式无关。换句话说,文森特将与克尔恺郭尔这样的人格一样,一方面禀怀着感人至深的基督教上帝之爱,另一方面又无法在基督教的组织形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会与这种组织形式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就意味着,文森特跟克尔恺郭尔或者卡夫卡这样的人格一样,最终会走向某种quot;私人宗教quot;。对于文森特而言,如果某种生命存在形式本质上能提供充分展开精神能量的空间,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他的quot;私人宗教quot;,或者用文森特上面所引用的话说,成为他唯一的quot;祖国quot;。从这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文森特与克尔恺郭尔或卡夫卡这样的人一样,是人群中quot;为上帝所选择quot;的罕见个体。 事实上,凡·高将与克尔恺郭尔这样的人格一样,不仅在宗教的组织形式中找不到位置,而且一般说来在任何以组织形式出现的人群(即所谓quot;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中都找不到位置。可参见林和生:《孤独人格:克尔恺郭尔》,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以及《quot;地狱quot;里的温柔:卡夫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当然,克尔恺郭尔和凡·高与基督教组织形式的冲突,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表现。

    正如后面我们将要看到,对于文森特,最终而言,这一quot;祖国quot;是艺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满怀上帝之爱的、满怀宗教激情的、殉道般的、献祭般的艺术。换句话说,文森特的艺术之爱不是一般的艺术之爱,而是由热烈、虔诚、执着而专一的基督教上帝之爱转义而来的艺术之爱,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quot;宗教quot;,一种quot;私人宗教quot;。只是,在走上这样一条艺术道路之前,他首先要经历骤风骤雨的人生事变,其中包括与世俗宗教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一方面说,尤金妮亚事件是文森特生命之路上的一个必然。由于文森特生命的特殊性,一般说来,不是尤金妮亚,就是别的一位女性,通过某种具体的人生事件,导致他走上某一条quot;文森特之路quot;。回顾起来,初恋受挫及其随之而来的转折,其实质是quot;文森特之爱quot;的集中和突破。在初恋受挫之前,所谓quot;文森特之爱quot;的表现形式,可以认为是一种类似其同胞斯宾诺莎之哲学的、浑然博大庞杂的泛神论之爱,而初恋受挫则将这种能量巨大的情感集中起来,既作为基础,又作为背景,发展升华为同样热烈、虔诚、执着、但是高度专一的基督教上帝之爱,以及后来由此转义而来的艺术之爱。

    我们不由自主又想起北布拉班特原野上(它的麦田、栎树、松林和石楠间)那位满头红发、热爱许多许多事物的孩子,那位诞生在津德尔特(他的耶路撒冷!)的孩子。日后,他会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自称quot;圣灵quot;。 参见保罗·高更:《忆文森特》,载博戈米拉·韦尔什-奥夫沙罗夫编:《凡·高论》,刘明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或参见本书第11章,第3节。 他似乎的确禀有圣徒品质,此生似乎的确为朝圣而来。故乡就是他的圣地,他历尽人间艰辛、终其一生想要寻找的,不过仍然是圣地般的家园。命运和大自然在他身心所播下的种子,在人生之路的骤风骤雨中绽放和生长。而他那一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麦田里的人:凡·高简介 >麦田里的人:凡·高目录 > 第三节 初恋和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