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初恋和转折
身桥栏望着河里;妇女们身着黑色衣服,头戴白色软帽。前景是一座砖砌的码头,围着黑色的栏杆;远处,一座教堂的尖塔从一片屋顶之上升起。再往上是灰白的天空。 书信24号。文森特在这里描述的,正是他童年时代最久远、最深沉的记忆之一。这一记忆是他生命最后时期重要的系列作品《阿尔勒的朗格洛瓦桥》的创作源泉。参见本书第11章,第1、2节。

    随信寄上一幅小画,作于上个星期天,那天早晨,我房东的小女儿死了;只有13岁年纪。我画的是斯特利塞姆公地,那是一大片草地,长满了槲树和金雀花。刚好下了整夜的雨,地上湿透了,初生的春草新鲜碧绿。

    正像你看到的,这幅小画画在埃德蒙·罗歇《诗集》的扉页上。在这本诗集中有些非常动人的诗,肃穆而悲哀;其中一首开篇和结束如下:……

    这本诗集中还有一首,其内容是描述柯罗的一幅版画,你或许很想读到它,因而也抄寄如下…… 书信25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发生这一切、写下这一切的同时,文森特已基本明了自己的处境。他知道自己在人们眼中已经与quot;怪人quot;无异了。初恋受挫以及随之而来对道德和宗教思考的浸染,使他整日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坐立不安。公司的工作被他搞得一塌糊涂,自己的远大前程毁于一旦,森特伯伯及众多亲人和上司的心血、栽培、期望全都化为泡影,同事对他的爱戴和尊敬似乎也成了浪费感情。

    4月底5月初,科尔叔叔和特斯蒂格经理来伦敦出差,居然没有前往文森特住处探望,他们必定知道公司领导层关于文森特问题的惩戒性决定:他将被永久性地调回巴黎总部。文森特向提奥抱怨道:quot;我希望并且相信,我并非许多人现在想象的那个样子。quot;这是他从伦敦向提奥寄出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的结束语是quot;握手quot;。 书信26号。

    差不多从浸染于道德和宗教的思考并有所彻悟之时,这样一个在致提奥信中前所未有的结束语就开始经常出现,并往后延续,贯穿了他整个一生的书信。似乎可以认为,这一用语表达了某种人生态度上痛定思痛的坚定或执拗。天性粗朴率真、我行我素、不无偏执的文森特大概是要一意孤行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呢?那浑然、博大、庞杂的quot;文森特之爱quot;需要表达,而世间单一或有局限的对象不仅无法为他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容忍,并且还与他在根本问题上彼此存在着诸多歧异。因而,他只能走向别的维度。只是,并非随便另外一种维度就能满足文森特特定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这一特定需要的维度,其本身必然是难以寻觅。新的维度一方面要能够向他提供足够的表达空间,另一方面要能够给他禀予足够的精神勇气,以便在异己的日常世界中维系日常的生存。然而,问题更微妙的一面也许在于,要进入这样的维度,当事人本身就首先需要足够的精神勇气。对于文森特,这样一种维度是(或只能是?)宗教,更准确地说是基督教。就在从伦敦向提奥寄出的最后一封信后面,文森特抄附了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作家勒南一段精辟的文字,就所谓quot;终极关怀quot;的层面而言,它们准确地表达了经典的西方基督教情怀,也传达了文森特彼时彼地的价值走向和精神状态。

    要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活出样子来,一个人必须首先牺牲掉他所有的个人欲望。对于那些献身于宗教精神的人来说,除了这种精神本身,他们将不再拥有别的祖国。人生于此世,并非仅仅为追求幸福,甚至也不只是为保持忠贞的情怀。人生于此世,其实是要为了人类(及人性)而努力认识各种伟大的事物[文森特在这里一定想到了他所崇敬的米勒],为了达到崇高,为了克服几乎人皆有之的庸俗和粗鄙。 转引自书信26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麦田里的人:凡·高简介 >麦田里的人:凡·高目录 > 第三节 初恋和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