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 绝代双骄美名扬
一定是他们这种人,因为艺术这种事,本就是要一个人献出他自己全部生命的。
他们一定是久已习惯寂寞的,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本就注定了要与人世隔绝的。正像是个苦行的憎人一样,尘世间的一切欢乐,他都无缘享受。
因为quot;道quot;是一定要在寂寞和困苦中才能解悟的、剑道、棋道及其他道也一样。
他们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什么亲人都没有。
在他们的一生中,寂寞本就是他们唯一的伴侣,但他们不怕忍受这种寂寞与孤独,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中,同时也充满了尊荣和光彩。
这样的人,在古龙的作品中,数得上的有西门吹雪和叶孤城。花无缺堪堪算得上半个。
不仅仅是花无缺的年轻,还由于在友情和爱情的影响下,他很快地还原为quot;人quot;。而且因为古龙写他的时候,并不像学写西门吹雪或叶孤城那么quot;纯粹quot;在花无缺这个形象里,他还蕴含着一些内在的quot;有味quot;与quot;有道quot;。
正是这内在的quot;味quot;与quot;道quot;很发人深思。
中国人历来奉行quot;恩怨分明quot;quot;有恩报恩,有仇报仇quot;,quot;受人恩惠千年记quot;,quot;血债要用血来还quot;的人生哲理。认为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并已成为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金庸在写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情节:胡斐和他的仇人狭路相逢,刀来剑往之中,胡斐的刀已举起来了,金庸却突然收笔不写,作出一个quot;不予置评quot;的态度。这一刀要不要劈下去呢?仇,要不要报?是不是非报不可?仇人是不是该杀?是不是应该为了自保而杀人?杀了人之后,间题是不是就得到彻底的解决了呢?武林之内,腥风血雨,爱恨纠缠,冤冤相报何时了?胡斐的这一刀,像电影中的定格,使故事永远都在进行中。不同的人可以续出不同的结局,甚至同一个人都可以构想很多种结局。这没有答案的一刀,无论在侠性和人性方面,都是那么令人深思。
相信古龙和金庸会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他的主人公总是救人多于杀人,甚至有的从不伤人。他对一些传统的并被人奉行已久的伦理道德观并不感冒。
问题是,花无缺跟胡斐的情况有不一样之处。
胡斐要杀人,quot;因为他明确知道那人就是他的仇人;花无缺要杀人,却是因为他师傅让他去杀。
为什么要杀这个人?这个人该杀吗?他一概不管。
因为师傅一定要他去杀:,即使这人已是他的朋友,他还是不能违背师傅的命令。quot;
这种quot;愚忠quot;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这个形象的quot;有味道quot;之处也正在这里。
中国是一个封建宗法观念特别浓厚的国度,quot;君君臣臣父父子子quot;一直是把国人捏在一起的强韧纽带。quot;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quot;quot;父要子孝,子不得不孝quot;,不知制造出多少悲剧。
如今西湖边,还有一个岳飞墓,里面有一对秦桧夫妇跪在岳飞面前的塑像。游人们到此,总会咒骂几声奸臣。但罪仅仅在秦桧身上吗?君王是不是也应该负很大的甚至更大的责任?
沙场战将如此,那么自诩独立不羁的士大夫们又如何?
不要说在quot;一朝看遍长安花quot;的得意期了,即使在优游山水之间,quot;目送归鸿,手挥五弦quot;,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总念念不忘quot;君居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