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莫为精致的工艺品所愚弄①
    --quot;花生化石quot;质疑

    据新华社报道,1980年6月,广西宾阳县二轻局壮锦厂一同志,在宾阳县邹圩公社白山大队双桥村对门拗公路旁排水沟内,捡取一颗花生,后经各有关方面的鉴定,认为是距今10万年前的quot;花生化石quot;,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对是否存在10万年前的quot;花生化石quot;,学术界也颇多争议。

    ①原载《自然杂志》,1981年4卷11期。参加写作的还有黄天祥。

    不久前,我们也获得了一颗quot;花生化石quot;,是在北京市劲松区某建筑工地的沙土中发现的。发现人将它寄给了《北京晚报》,要求作进一步鉴定,据称一共发现两颗谢铎,宗程朱,后转师王守仁。又转而批评王学,讥宋儒为,寄来的是其中的一颗长条形的,出人意外,它竟跟发表在《农业考古》创刊号上宾阳县的那颗quot;花生化石quot;照片非常相似,为解开quot;10万年前quot;的quot;花生化石quot;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quot;花生化石quot;呈石质,保存完好,该荚果形状为普通型,果形大而长,呈长条状,稍弯曲,略扁;果壳外表较光滑,无氧化面,具有纵横的quot;网状结构quot;,喙嘴及背腹线明显,没有明显的磨蚀痕迹,该花生具有两个仓,内有摇动作响的quot;花生仁quot;。整个外形与现代栽培种的蔓生型大种花生相似,虽比山东大花生略小些,但要比现代一般的大种花生为大,重量为7克,比现代花生(2克)重得多。

    quot;花生化石quot;外表新鲜,它的颜色比现代花生稍深,一侧有些呈焦黄色,仿佛刚炒熟的样子。猛一看,这颗石质花生很像是由真正的花生成为化石后保存下来的,然而,细加观察并对照现在标本,竟发现它是一颗绝妙的工艺品--仿花生的硬陶制品!尽管它制作得惟妙惟肖,但仍不难看出人工制作的痕迹:

    1.现在花生的网状结构,脉络清晰,特别是它的纵纹是从果柄处辐射,然后贯穿整个花生并汇集到喙嘴,而在陶制花生上气禀中国古典哲学命题。指人生来对气的禀受。战国时,它的纵纹在果柄处不呈辐射状发出,且向喙嘴汇集时有的纵纹中断不连续,而且在喙嘴处没有明确的汇集中心。

    2.现代花生上的网纹系由纵纹间的横纹交错而成,呈不规则的网状;而在陶制花生上,于两条纵纹间可以清楚看到是用工具剔成一个个孔状,刀痕明显,故严格地说这不是真正的网状结构。由于它是烧制成的,在表面上尚可看到,残存的土粒被烧结后形成的小米粒状凸起物。

    3.该陶制花生不似现代花生背腹线纤细、喙嘴呈锐嵴状,而是背腹线明显圆钝隆起,喙嘴呈粗钝的突起。

    4.从X光透视所见,现代花生两仓之间相通,果仁饱满;果壳很薄,厚度较为均匀,约在1~1.5毫米之间;而在陶制花生X光片上可见两仓之间不相通外部联系见quot;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quot;。,有间隔,果壳很厚且不均匀,一般在5~6毫米,最薄处也有2毫米,两仓的间隔最厚,竟达8~9毫米。特别有趣的是在背腹侧位的X光片上可看到贯穿中央有一条粗的黑线,其位置正好在背腹线处,该黑线表明该处果壳较薄,X光易透过,而且在黑线两侧可以看到果壳厚薄不匀,故相接不能密切吻合,而具有差错面。据此,我们推测该陶制花生的制作工艺是:先制成各半侧果壳,待其阴干后将quot;花生仁quot;置入,再每两半合为一个完整的花生,然后烧制。两半侧的结合就在背腹线处,故外侧表面上背腹线明显地隆起,而接合处的内面则留有空隙,X光易透过,在底片上X光照射的强度要大得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时光倒流一万年简介 >时光倒流一万年目录 > 莫为精致的工艺品所愚弄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