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补篇
为近代人生所想望而莫及矣。世运如此,乃何可言。
(五)味道
中国俗语又常“情味”兼言,有情始有道,又言“味道”。《中庸》云:“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饮食亦人生一道。孔子之饭疏食饮水,颜子之一箪食,一瓢饮,其中皆有道,故亦皆有味。常人饮以解渴,食以解饥,不知其中有道,故《中庸》说其不知味。
俗言又称“滋味”。滋有滋润、滋生、滋长、滋养义。人生必有长有养,有余不尽。其功在饮食,即为长养。若专以饮食为求味,此即不知昧,不知道。惟孔子颜渊能知饮食之道,斯乃有味有乐可言。其乐深长,又称乐味无穷。
俗语又称“趣味”,或称“兴味”。今人又常称“兴趣”。兴趣皆须有味,始能有余,长存而无穷,耐人回味。今人每求尽兴尽趣,尽则不堪回味,哪又失之。
中国俗语中此一“味”字,真是大堪深味,亦可寻味无穷矣。能知其人其事之有味无味,此真中国人一番大道理,亦可称是一项大哲学。
中国人又称“五味”。咸乃常味,酸与辣多刺激,甜味则多得人爱好,苦味饮膳少用。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苦劝苦谏,苦口婆心,亦见用心之苦。一片苦心,苦学苦读,苦修苦练,苦下工夫,苦行苦守,苦干苦撑,苦熬苦咽,坚苦卓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中乃有此一道苦味,苦尽甘来。对人赞美道谢,则连称辛苦。辛苦亦人生大道,此一道,乃为其他民族所不知。
佛法东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海乃如苦海之无边,佛法亦普渡而无边,则亦大异于中国人生之有此一苦味之存在矣。
俗语又称“吃苦头”。可见苦自有头,乐则无穷。但又必甘苦兼言,苦乐兼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今日国人则惟知求乐,不懂吃苦。只认正面,不认反面。只许进,不许退。只要新,不要旧。只向外,不向内。只说西,不说东。只执一端,不执两端。一切东西就会不成东西,一切味道也就会没有味道,这又何苦呢?
中国人又称“品味”。如品茶品酒,茶酒皆有味,故可品。不入味,则不登品。凡物皆然,故称物品。斯知物亦各有其味矣。人之一身,及其面部,以及其所居之室,皆可加以装饰品。则凡所装饰,皆可玩味。就其人日常亲接之物,亦可见其人之品味矣。
中国人又称“体味”。不仅口舌,还须心赏,始得此味。胃肠不消化,则口舌无味,可证物品物味皆从人之品味中来。即观其人所品味,可知其自身本体之品昧。
今人乃言批评。批评亦一种分等分品之义。如狱官批判罪人,即依法分判其人之有罪无罪,以及罪之大小。今人言批评,则必批评他人之短处失处。实则其所批评,亦凭其己见。凡其所见,则都在他人之短处失处,斯亦可见其人生之无品而乏味矣。
中国人又连言“情味”,味淡乃见情深。故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今人则惟有浓味乃谓情深。最近有一学校教师,求爱于其一女同事,不得,乃杀之。法官判其罪,谓其情深,仅得徒刑。又有人连杀其亲生之父母,法官谓其有神经病,亦不判死刑。今世之民主政治,仅重法治,人生惟知有法律,宜可谓乃无情味可言。
中国人又称“韵味”。韵者,声之余。中国人贵有余,亦贵余味。但又贵知足,又称够味。足指当下言,余指往后言。如歌唱,既须够味,又得有余味,须能回味无穷,回味不尽,不要不足。此是中国人生理想中一妙境,一佳味。故中国人言尽心尽力,实则心力永远用不尽。今人则求尽欢尽兴,尽了则不欢,没兴了。生之尽,则死亡随之。故人生必求有后,乃得有余而不尽。就其个人生命言,则生而至足,乃为一完人。完人者,乃完其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则虽死而不尽。如孔子,乃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