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论雅俗共赏
主。无论 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 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 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 《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 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 验如何口语化。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 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 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 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 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 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 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 “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 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 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 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 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 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 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馀”。词变为 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 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馀”。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 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 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这些 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词馀”以外,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 这些小说和戏剧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 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 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 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 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 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 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稍稍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 也不太多。

    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雅俗共赏”, 正是那音乐的作用。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 能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散文集简介 >朱自清散文集目录 > 论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