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茶艺
岱的中写道:“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表明当时对茶叶质量、泡茶用水、盛茶器具、煮茶火候都很讲究,以此吸引顾客,使饮茶者流连忘返。与此同时,京城北京卖大碗茶兴起,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正式行业。

    清代,茶馆业更甚,遍及全国大小城镇。尤其是北京,随着清代八旗子弟的入关,他们饱食之余,无所事事,茶馆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好去处。为此,清人杨咪人曾作打油诗一首:“胡不拉儿(指一种鸟)架手头,镶鞋薄底发如油。闲来无事茶棚坐,逢着人儿唤‘呀丢’。”特别是在康乾盛世之际,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使得茶馆成了京中上至达官贵人,下及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

    清时北京茶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二荤铺”,大多酒饭兼营,很有些广东茶楼的味道,品茶尝点,喝酒吃饭,实行“一条龙”经营。这些茶馆的馆名,多冠以“天”字,着名的有天福、天禄、天泰、天德等茶馆。这种茶馆,座位宽敞,窗明几净,摆设讲究,用的茶多为香片,盛具是盖茶碗,当属上乘。二是清茶馆,它只卖茶不售食,但多备有“手95谈”(即象棋)和“笔谈”(指谜语),用弈棋猜谜,招揽茶客。

    也有采用上午下棋猜谜,下午听评书大鼓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茶馆还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三是野茶馆,它们多设在郊外乡镇,或大道两旁,通常在绿树荫下,凉棚高搭,在那里,坐的是高台土凳,盛具是粗砂陶瓷碗,喝的是大口大口的凉茶。这种野茶馆,很有点茶摊的味道。

    茶馆在京城如此,其他城市也相继效仿。在广州,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二厘馆”茶楼已遍及全城,这种每位茶价仅二厘钱的茶馆深受广东人特别是劳动大众的欢迎。他们常于早晨上工之前,泡上一壶茶,买上两件美点,权作早餐,这种既喝茶又进餐的“一盅两件”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广东人所特有的。至今,在广州的百年老店还有陶陶居等,通常是一日三市,且以早茶为最盛。

    在上海,茶馆的兴起始于同治初年,最早开设的有一同天、丽水台等,座楼二三层,窗门四敞,从早到晚,茶客如云。清末,上海又开设了多家广州茶楼式的茶馆,如广东路河南路口的同芳居、怡珍居等;在南京路、西藏路一带先后又开设有大三元、新雅、东雅、易安居、陶陶居等多家,天天高朋满座。当时上海茶馆的茶客除了普通市民外,商人在这里用暗语谈买卖,记者在这里采访新闻,艺人在这里说书卖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在杭州,茶馆遍布,茶客云集。作者吴敬梓曾在乾隆年间游览西湖,对杭城茶馆的描述着墨颇多,说到马二先生步出钱塘门,过路圣因寺,上苏堤,入净慈,四次到茶馆品茶。在一路上“卖酒的青楼高扬,卖茶的红炭满06中国茶经炉”。在吴山上,“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虽然这是小说,不能据以为史,但清代饮茶之风,茶馆之盛,暴露无遗。

    在南京,乾隆年间的着名茶馆有鸿福园、春和园等,它们各占一河之胜,临河设馆。茶馆任客选茶,人们品茶凭栏观水,并供应油酥饼、烧麦、春卷,茶客进食也十分方便。

    近代,在中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集镇,几乎都有规模不等的茶馆。特别自50年代以来,茶馆经过改造,已成了人们饮茶消渴、休息娱乐、问讯叙谊的地方了。特别是在风景旅游城市,茶室林立,随处都可休息喝茶。

    以杭州为例,茶室遍布西湖景点,在玉皇山顶、宝石山腰、云栖竹径、平湖秋月、龙井泉旁,乃至吴山上、九溪边、三潭旁,皆有品茗小憩的茶室。这些茶室,多在湖山相映之处,建筑别致,装饰典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二、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