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茶与文化-3
等着作中,就都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时,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

    “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上面讲的,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即属这种情况。这首歌,是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

    “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

    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122茶文化篇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后来,韩邦奇也因为反对贡茶触犯皇上,以“怨谤阻绝进贡”罪,被押囚京城的锦衣狱多年。

    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类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例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劳动、生活时,随处都会高唱不同的民歌。如挤奶时,唱“格奶调”;结婚时,唱“结婚调”;宴会时,唱“敬酒调”;青年男女相会时,唱“打茶调”、“爱情调”。又如居住金沙江西岸的彝族支系白依人,旧时结婚第三天祭过门神开始正式宴请宾客时,吹唢呐的人,按照待客顺序,依次吹“迎宾调”、“敬茶调”、“敬烟调”、“上菜调”等等。说明我国有些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不仅有茶歌,也形成了若干有关茶的固定乐曲。

    当代,茶农随着经济上的日渐富足,文化上的不断提高,正如有些茶区的民谣所说:“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歌声更是不绝于茶园,回荡在山谷。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到茶乡采风,使茶叶民歌由山乡登上舞台,走进银幕,响彻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如周大风词曲的《采茶舞曲》,风貌一变,展现了一幅清新的江南茶园的茶事风光画卷。如其歌词云: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们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得秧来匀又快,采得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一、茶与文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