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茶与文化-4
、顾恺之、戴逵、夏瞻、孙尚子和晋明帝司马绍这些人中,他们生长或长期生活在喻茶为“素业”的江南,所以,根据常理推测,我国绘画中的茶事内容,当在东晋以前就有,只是这种画和有关这种画的记载没有传存下来而已。

    同样,唐朝以茶为题材的画,也不只《调琴啜茗图》等极少的几幅,应该和唐朝茶叶诗词的情况一样,在开元以后,有一个日甚一日的发展过程。因为开元年间,不只是茶和诗的蓬勃发展年代,也是我国画的兴盛时期。如开元时,我国的着名画家就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俗称大李和小李将军),以及卢鸿、吴道子、卢楞伽、张萱、梁令瓒、郑虔、曹霸、韩干、王洽、韦天忝、陈闳、翟琰、杨庭光、范琼、陈皓、彭坚、杨宁、王维、杨升、张璪、周昉、杜庭睦、毕宏等数十人。而这时,如《封氏闻见记》所载:寺庙饮茶,已“遂成风俗”;在地方及京城,还开设店铺,“煎茶卖之”。上述这么多绘画名家,特别是他们在为寺庙作壁画中,如其时杰出画家吴道子,曾为长安、洛阳的两地道观寺院绘制壁画三百余间,他们不可能不把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中新兴的饮茶风俗,吸收到画作中去。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都专门设立了画院,邀集着名画家入院创作。宋代也继承了这种制度,设有翰林图画院,在国子监也开设了画学课。所以在宋代以后,特别是与今较近的明清,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不仅有关记载,而且存画也逐渐多了起来。下面,择要介绍几幅。

    宋代现存最完整的茶事美术作品,首推北宋的“妇女烹茶画像砖”。北宋时,除李成、范宽、郭熙、米芾在山水画上有较大发展外,壁画、版画也颇兴盛。如其时汴梁大相国寺的门庑四廊,就都由画院待诏高文进等画了佛教人物故事,并以此盛名于时。这时,木刻版画,随印刷业的发达也流行了起来。画像砖是汉以前就流行的一种雕画结合的形式,但唐代以后渐趋稀少,北宋这件妇女烹茶画像砖,显然是受民间木刻影响企图恢复砖画的一件力作。画像砖画面为一高髻宽领长裙妇女,在一炉灶前烹茶,灶台上放有茶碗、茶壶,妇女手中还一边在擦拭着茶具。整个造型显得古朴典雅,用笔细腻。

    此外,据记载,南宋着名画家刘松年还曾画过一幅《斗茶图卷》。刘松年是南宋钱塘(今杭州)着名的杰出画家。淳熙年间学画于画院,绍熙时,任职画院待诏,因其家居清波门(当时俗称“暗门”),故有“暗门刘”之称。他擅长山水,兼工人物,施色妍丽,和李唐、马远、夏珪并称“南宋四家”。可惜的是这幅《斗茶图卷》,没有传存下来。

    不过,刘松年的《斗茶图卷》虽然不见,但元代着名书画家赵孟所作的同名画——《斗茶图》则流传了下来。赵孟(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和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入元官至翰林学士丞旨,封魏国公。其画一脱南宋“院体”,自成风格,评者以为“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对当时和后世的画风影响很大。《斗茶图》中共画四个人物,旁边放有几副盛放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一茶桶,袒胸露臂,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132茶文化篇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一旁,双目注视前者。

    由衣着和形态来看,斗茶者似把自己研制的茶叶,拿来评比,斗志激昂,姿态认真。斗茶始见于唐,盛行于宋,元朝贡茶虽然还是沿袭宋制进奉团茶、饼茶,但民间一般多改饮叶茶、末茶;所以,赵孟的《斗茶图》,也可以说是我国斗茶行将消失前的最后留画。

    明代以茶为题材的画,一般以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和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为代表。唐寅的《事茗图》,画面绘一山青水秀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一、茶与文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