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茶与文化-4
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不外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换句话说,也就是茶谚主要来源于茶叶饮用和生产实践,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馨花。

    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142茶文化篇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廙的《十六汤品》才见。《十六汤品》的“减价汤”中记称:“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马登高。”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粗陶,意思是说用粗陶瓶存放茶叶,容易受潮变质,犹如爬山骑用跛脚马,很不理想。另一条是“法律汤”中讲到的“茶家法律”:“水忌停,薪忌薰”。这条虽未如上条那样称“谚曰”,但很明显,实际采自谚语。

    苏廙生平不详,其《汤品》在五代陶谷的《清异录》中就有引用,据此,一般把这篇作品定为唐末或唐代晚期的作品。这里需要补说一句,《十六汤品》中所记述的茶谚,是我国现存但不是实际最早的茶谚。因为从茶谚的两个类型来说,其主要源泉和载体,是茶的生产实践和劳动者,有关饮用方面的茶谚,其出现不但晚于生产性的茶谚,也少于生产性茶谚。这一看法,也可用晚唐着名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文中提及的内容来加说明。其称:“季疵(陆羽)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以为备关。”这就是说,我国饮茶,在唐代中期以前,混而烹之,和煮茶喝汤一样,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其采造、器具、烹煮才开始讲究起来。所以,很明显,关于煮饮茶叶方面的谚语,如上说“水忌停,薪忌薰”一类的茶谚,最早也是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茶谚。

    上面说到,我国生产性茶谚的出现和数量,多于饮茶方面的谚语,那么,在《十六汤品》之前和之后,为什么没有和很迟才见个别记载呢?这与我国古代文人的阶级性是密切相关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除陆羽等少数名士外,大多数文人,他们既不关心茶的种植和采制,也接触不到或很少接触到茶叶生产者,只能说是饮茶爱好者,所以,在他们的着作中,对群众生产性的谚语,表现生疏和淡漠,但是,有时对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却辗转相引,表现得特别热情。如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引有这样一条谚语:“长老种芝麻,未见得吃茶”。前一句是称种芝麻,习惯上必夫妇同植,称这样结的籽可多。后一句“未见得吃茶”,即是讲和尚没有结过婚。这里,作者对未结婚的人为什么不适种芝麻,解释不多,但对“吃茶”的解释,却详之又详。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其实,明代茶树栽培技术已很发展,这时民间也都知道茶树不是不可以移栽,可是郎瑛对其他生产性的茶谚一句不提,却选引这条茶事谚语,实质上是为宣传“又聘以茶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而已。

    这里还要进一步补充一点,不只唐宋,几乎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藏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曰:善蒸不若扇(疑作善)炒,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下,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中,这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其后一条谚曰,所谓“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一、茶与文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