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 里仁第四
子与小人二)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现在是成语。(见贤思齐)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包咸训微,是委婉之义。简本作“儆”,乃形近而误。“不违”,是绝对服从。现代社会,只有军队,对首长的命令,才绝对服从,但孔子不一样,他讲“不违”,一是对父母,二是对老师,国君都未必有这种资格。郭店楚简《语丛三》告诉我们,人对父母和君主都要服从,就像军人要服从三军之旗和三军之帅,但君不如亲,君可去,亲不可去,君臣关系不好,可以不以君臣相待;臣不悦君,可离而去之;君以不义加诸臣,臣可拒而不受。当时是孝大于忠,不像宋以来,可以舍孝取忠。
“劳”是操心。古人说,“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礼记?檀弓》)。国君,可以毫无保留,犯颜直谏;三谏不从,就哭;哭也不行,就溜。父母,不一样,只能曲里拐弯,委婉劝说。这里讲孝子劝父母,真是难拿。不但言辞要恳切而委婉,绝对不能直戳戳,不留情面,说父母哪儿对哪儿错,还要看他们的脸色,只要父母不接受,就要恭敬如初,绝对服从,事事为父母操心,丝毫没有怨言。(如何劝父母)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不能出远门,即使是近处,也要告父母,自己上哪儿去。(父母在,不远游)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与《学而》1.11重。(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高寿,是可喜之事,也是可惧之事。父母老了,要为他们养老送终,准备墓地和棺材。(父母的年龄)以上四章,是讲孝。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是讲信。说话算话就是信。“躬”,是身,代表自己。孔子慎言,他相信,古人比今人讲信用,唯恐自己说了,最后做不到。(唯恐说了做不到)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约”,旧注都以为是约束之义,认为这话是说,自己约束自己,慎言慎行,就很少会犯错误。但古书中的约字还有口头约定的意思。这话也许是承接上文,谓古君子慎言,决不轻易讲话,唯恐自己做不到,可是一旦承诺,就要做到,失约的事绝少。(说了一定要做到)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于言”,“讷”音nè,是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敏于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脚勤快,反应迅速。孔子慎言,唯恐说了做不到,所以这样强调。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孔门当中,有资格入德行门,受老师夸奖的道德先生,尽是不爱说话的人,如闵损、冉雍。(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
以上三章,是讲“言”、“行”的关系。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此章是说,有德者并不孤立,总有想法一样的人,站在你一边。不一定吧?(好人不怕孤立)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君和友,是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社会,不能当自己家。如果用对家里人的态度处理,非把这些关系搞坏。现代社会,尤其不能如此。
子游讲的道理很对,跟领导套近乎,走动太多,领导烦,自讨没趣;就是朋友,天天往一块儿凑,也招人讨厌,日久天长,反而疏远。我们中国,人口密度大,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少,小人堆,是非窝,凑一块儿就掐,何苦!大家还是保持距离,少接触好。
人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