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食主义-3
不好客,厨子纵有天大本领,亦不过佣工而已,势难突破某一家族的藩篱,闯出重围,扬名立万。盖当时传媒不发达,公器鲜作私人宣传,私家厨子若要广为人知,全靠口碑而不能自我标榜。”很显然,惟有私厨房能哺育出真正的美食家,一天到晚在酒楼食肆进进出出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经常性的外出吃饭者”。此外,美食家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半路出家的不能入流。“对于味觉的感受,人人生来大致相若,不似庸愚、才智,决定于因子的遗 传。人体的味蕾,约有九千个。除舌头外,口唇、舌底、上鹗及两颊内部的口腔,都有味蕾,胎儿及幼童的味蕾比成年人要多,口腔的后部、舌底及两颊的味蕾在早年时特别发达,但会跟着年纪而改变。人到了四十五岁以后,味蕾的新陈代谢便慢了下来。他(江孔殷)食事 最灿烂的时代我年纪尚小,祖孙二人没有沟通,(美食)从何传起?若有之,就是祖父无意地为我们制造了一个美食环境,让我们有较一般孩子更广泛的饮食接触面,因而很早便能知味,大来便能辨味了。”《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有赖于后天的环境,所谓“三代富贵方知饮食”尽管有些夸张,但是最起码两代是要的,至少也要一代半。其实所谓“富贵”也不需大富大贵,小康程度的衣食无忧已很足够,此外,当然还得爱吃,善吃,不怕请客, 更重要的是,必须出生并长期居住在一个物产丰饶(最好再加上交通不便,比如成都),民风尚食的城市,比如广州。
《三联生活周刊》·《思想工作》私器公用除个别专业人士透过个别专业仪器,冠状病毒实属难得一见。但是SARS还是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两个外观上显而易见,性质上具有图腾意义的标记:口罩和公筷。分属SARS前后两个时期的口罩和公筷都代表着一种禁忌,并且都与口腔和体液有关。除此之外,两者间还存在着一个至关重大的共性,即这两样不折不扣的“私器”,在SARS的语境中却同时被“公用”的目的所征用——“私器公用”造成的思想困惑,已经充分体现 于口罩的戴与不戴,这种经验告诉我们,如无意外,公筷也将诱发同样的大面积心理不适。后SARS时期的日常生活风格——就外食而言,除了哪儿人多往哪儿扎,也不是一成不变——最起码,按照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以及据中国饭店协会相继提出的要求,在全国300多万家餐饮经营企业的每一张餐桌上,目前“应该”有5000万双以上的公筷 出场迎客。而根据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及我个人的现场观察,无论是坐台还是应召,公筷在各种饭局中都没有受到预期的欢迎。“不就是多加一双筷子吗?”这种不无虚伪的表白,只合饭点时做应酬不速之客之用,至于公筷一事,看似无非也就是“多加一双筷子”,事实上知易行难,甚至无望演变成一种客套。不管SARS来过没有,使用公筷的好处并不止预防冠状病毒,道理谁都明白,与他人同 桌吃饭固然愉快,他人请客的饭局固然好吃,吃进他人的口水却并不愉快也不好吃,不管加了什么佐料,眼不见为净罢了。除非你对这个“他人”心存某种不可告人的遐想或者绮念。公筷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使用筷子进食时固有的内在节奏和韵律。若先将手里的这件私 器放下,换公器往盘中夹菜,再转用私器送入口腔,吃还是吃得饱的,只是Nonstop突然改成转机,一番手忙脚乱,举止失措似乎在所难免,严重的或者还有可能造成消化功能紊乱。李政道博士说过:“持筷子用膳是物理学杠杆原理的具体运用。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很显然,手指只能“延长”并且浑然天成地“顺延”,而不可假手于人,接上 一截假肢。跟口腔有关的那些事情之所以改也难,皆因其各有各的节奏,不好随意打乱。比如吐痰,若不能一气呵成地直接吐在地上,而被横插一道手帕纸巾的程序,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