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食主义-7
而发达。他在广州开设的“蛇王满”,除了以出售蛇胆为 号召之外,还“开发研制”了“三蛇胆陈皮”、“三蛇胆油”等等药物,至于蛇肉后来也上了“蛇王满”食谱,主要是因为吴满载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蛇肉对风湿病有良好疗效”。本质上,百年老字号”蛇王满“餐馆与佛山的另一家百年老店“宝芝林”其实并无差别。
中医相信,蛇胆和蛇肉具有行气活血,驱风祛湿,化痰止咳及明目强肝的神奇作用,蛇油能防止血管硬化,蛇舌可镇痛......总而言之,蛇的一身都是宝,活脱脱就是一根会咬人的人参。
但是这样还不够,广东人还无可救药地坚信蛇肉质滋补壮阳远胜于美味,就连拿奇腥的蛇鞭也不肯放过,据称,此物的补肾壮阳之功效比鹿鞭还要高出十个百分点。不过,以蛇鞭的短小精悍,壮阳者可能都会对“以形补形”的信仰做出暂时的背弃,改信了蛇的性格。想 想也是,要是“以形”真能“补形”,还不如干脆学《聊斋》里的山东人吕奉宁,以啖葱之势,一条蛇完整地吞下去罢了。
吃蛇的风俗虽越千年,但是,此期间大概除把生食改了熟食,从蛇胆吃到了蛇鞭之外,烹蛇之术却长期地不思进取,直到九十年代初“蛇窝”(即蛇肉火锅)的问世。
“蛇窝”之前,蛇馔一直以“蛇羹”为重。宋朱沃《萍州可谈》即有“广南食蛇,市中卖蛇羹”之记载,江孔殷先生的“太史五蛇羹”则把它推上了顶峰。到目前为止,香港的蛇馔仍以蛇羹为主,依然是满足于那一碗飘满菊花的黏稠之物再加一小碗润肠腊味饭的可怜享 受。
当然,蛇胆永远是蛇的最精华部分,也是传统食蛇者的最爱。在这种“补”字当头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传统的吃法,盖以蛇胆为主,在香港和台北,至今仍行此“得一胆而弃全身”之古风。蛇肉既沦为弃之可惜之物,一定弄来吃的话,厨房里面的下手之重,竟毫不吝惜 佐料——“蛇王满”生前就最长于此道。
传统蛇馔中的“龙虎凤大会”(其实是一种豪华版的蛇羹),曾经是粤菜大系之殿堂级力作,同时也正在变为传说。
一九八八年秋,重新装修的桨栏路“蛇王满”——几乎是当时全国惟一的蛇餐馆——隆重复业时,留在菜单上的主打蛇馔,依然不离炒蛇柳、煎蛇脯以及蛇羹之类。能与新潮装修配称的,无非多了一道蛇串烧,吃起来好像偷工减料的羊肉串。
更要命的是,它依然以“治好了多少风湿病患者”为标榜。
“蛇王满”曾于装修后开业首日大宴宾客,我是座上客之一。十一年后,这家享誉全中国的百年老店,终于在国庆节前夕因经营无力,资金周转困难而拖欠员工工资被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查封。其实,这家百年老店黯然结业,除了不思进取及不肯专注于本业之外,基 本是被蛇肉火锅打死的。
蛇肉火锅之所以能够成为“蛇王满”及其代表的传统蛇馔的终结者,技术上是因了火锅这种简便到近乎自助的方式。其次,它也标志着真实的感性战胜了那样一种似是而非的理性,是味觉的胜利。
把蛇放在火锅里涮,广东人成为“打蛇窝”。打边炉有多种形式,我喜欢的吃法,是首先起一个火锅,完全是打边炉的家常方式,在店家事先做好的火锅汤底里,照例是加入了川芎、枸杞和红枣等广府人常用的中药材,我不惯药材,因而只要清汤(比较讲究的食肆,会 把蛇骨拆出熬成汤底)。然后,再斩上一只或半只鸡(非本地土鸡不可,洋鸡和土蛇沟通不来),一只约莫一斤重的甲鱼,斩件上桌。待锅里的汤开始沸腾,可以先把鸡炖上,然后再放进甲鱼。甲鱼和鸡共冶一炉,安坐在火炉上慢慢煨着。那厢边,一条蓁蓁大蛇已告屠毕, 现在轮到主角登场:可以是斩成手指长短的、晶莹剔透的蛇碌(段),也可以是切成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