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乡愁
,并未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陈达在1970年代曾两次去台北,第一次树立了文化标本的地位,第二次却被当作浪人关进了游民收容所(陈明章《下午的一出戏》唱片文案)。1981年4月11日,陈达因车祸不治身亡。一个拯救文化流失的quot;陈达时代quot;就此宣告结束。
台湾民谣学者同时也是民歌手的简上仁曾经说:陈达天生注定是个悲观人物,甚至过世也是被车撞死的。
1970年代台语歌手的命运可以用凄惨来形容。1977年6月12日,29岁的台语歌手叶启田,因在台南包场演出引来黑道勒索,双方冲突下,叶启田伙同数名青少年,将向他勒索的谢松竹、谢清达两兄弟打成一死一伤。之后,他曾逃亡多时,为了生活偶尔演出,后在台湾被捕。这一事件也充分反映出当时台语歌手的生活侧面。
1980年代初期洪荣宏的《一支小雨伞》,江蕙的《惜别的海岸》、《你要忍耐》,沈文程的《心事谁人知》,陈小云的《舞女》,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郭金发的《行船的人》曾经掀起一股热潮,成为国语流行音乐外的新兴势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台语歌曲已成为主流,在1986年解严之前,主流媒体依然限制台语歌曲的传播,这也造就了1980年代台语歌曲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夜市走唱与餐厅秀的表演。随着录像机的普及,餐厅秀开始发行录像带,使得台语流行音乐得以开辟另一个传播渠道。
1980年代政府解严后,许多新的创作、演唱人大量出现,少数知识分子加入作词的行列,弥补了人才断层的弱势。由于解禁,闽南语的政治抗议与反对运动歌曲不断出现,但并未成就以往的辉煌。直到1989年《抓狂歌》问世,以台语摇滚的曲风,对台湾政治现象作直接的批判,台语歌曲才开始再次受到大范围的关注。
黑名单工作室成立于1989年初,是由四海唱片制作人王明辉、陈主惠、司徒松共同组成,他们立志为quot;台湾歌谣开辟一条全新而宏观的道路quot;,并开始新台语歌的试验。工作室出版的第一张专辑《抓狂歌》,为1990年代的台语歌曲掀起了新旋风,跳脱了台语歌曲悲情的影子,将社会百态融入歌词中,把台湾社会政经混乱的现象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在《抓狂歌》专辑的文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台语歌曲的创作空间遭此重创,再也脱离不了闺秀之所和江湖酒色的格局,很少有描写现代社会的作品,显然早已无法负荷反映时代、记录人心的工作。
黑名单工作室邀请当时的地下台语歌手陈明章、林哲、叶树茵在专辑中共同演唱。《抓狂歌》专辑打破了以往台语歌曲浪子弃妇的刻板主题,借由许多小人物的生活,去审视台湾四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反映出当时台湾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与现象。
作品在音乐上也突破了台湾歌曲旧有形式,融入了欧美RAP、REGGIE曲风,呈现出一派全新的形态,因而扭转了许多人对于台语歌的既定印象,许多根本不听台语歌的青年人,忽然由《抓狂歌》专辑中发觉,原来台语歌曲也能这么唱,原来它也有如此尖锐的表现。专辑主唱之一林哲就曾表示:quot;我们不是在做保存,不是要去仿古,我们要做的是90年代的台湾歌。quot;专辑推出之际,时值台湾大选。专辑中《台北帝国》、《民主阿草》等作品的批判笔调,令国民党当局大感头痛。当时,黑名单工作室中的外籍成员司徒松就曾担心地表示,歌中讽喻执政者的痛处,恐怕会引起审检单位的苛难,甚至胁迫他出境。国民党掌握的媒体对专辑进行了全面的封禁,因而作品只能在没有宣传的前提下,以校园演唱会作为唯一宣传的途径。
这张被归类为quot;地下音乐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