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
的、相对低调的施政。作为施政者,你提出来的目标都应该是做得到的可操作的,即可兑现可检验的。所以正常情况下,施政者的目标应该集中在民生问题上,因为民生目标是最少争议、最可以通过实践达到的。

    而其政察察,则摆出一副全能全知的姿态,摆出一副历史从今天开始的姿态,必然会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使执政施政过度地意识形态化、理想化、高调化、泛漫化、无边化。其结果只能造成过高的预期值,造成百姓的缺缺,或者解释为刁钻狡猾——这也是执政者教的。或者将缺缺解释为牢骚满腹,其原因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造成全民的言行不一、大言欺世的恶劣风气。

    我去过一些东南亚国家,他们那里也有严重的贪腐问题,但百姓的反应并不十分强烈,原因是他们的其政闷闷,绝不察察。他们执政的调子本来就不高,社会期待的标准也不高。

    人当然有私心,这是他们的逻辑。这当然是不足为训的。但是它从一个侧面给人一个启发:执政者的号召政策调门过高,如动辄要求大家牺牲自身利益,舍己为人,其结果是百姓未必按你的高调行事,却以你的高调来衡量你自身,反过来对你的表现严苛评判,认为你压根就没有做到那个超级高标准,只能使你诚信扫地。

    窃以为,还不妨将闷闷与难得糊涂的说法相联系。我们讲为政或管理要抓大放小,其意在于有精明也有糊涂,有管严管住的,也有其实管也管不了,不如适当放手的。

    现代政治学有一个说法,就是说执政者要有一定的常规性。我不知其详。但我想,对于一个科学家、艺术家、明星来说,天才是大有助益的。而政治家过于天才型了,过于个性化、与众不同,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创意汹涌而来了,也许并不总是对于治国平天下有好处。政治是大家的事,是日常的事。其政闷闷,也许比其政惊雷闪电、其政鲲鹏龙虎更好。

    从闷闷产生淳淳,察察产生缺缺,老子把论述引向哲学层面,提出了关于祸福转化的思想。

    有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有趣故事。而在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某些错误后,毛主席多次引用老子的“祸兮??福兮??”的话来消除丧气,增加信心。

    在我们的经典文化与民间中,表达类似内容的说法还有很多,如“满招损,谦受益”、“吃一堑,长一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多难兴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是中国的先人在复杂诡谲的世事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它教给我们,看事物至少看两面,正面与负面,前面与背面,效果收益与损失危险。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种解释、一种后果、一个方向的。

    老子在这里是紧接着闷闷与察察的辨析而谈祸福的转化的。原因是闷闷看似不佳,却能使民淳淳。察察看似精明强悍,无敌于天下,却会使民缺缺。为政行事,切不可只看只想一面的理,而忘了另一面另一类另外的可能。下棋也是一样,越是不会弈棋的人越是只想着自己怎么走怎么出招怎么妙极,从不考虑对方会有什么回应棋局会不会逆转。

    正化为奇、奇化为正的思想精彩。大清王朝自以为是正统,称孙中山等为乱党,后来民国成了正统,袁世凯、张勋等才是妖孽。蒋介石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为“匪”,而我们也曾称蒋为匪帮。斯大林曾称南斯拉夫铁托为叛徒、机会主义,我们后来又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为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后来又一阵风吹了,后来苏联垮台了??

    再举个轻松些的例子,当我观看实力相仿的两个球队比赛时,一会儿你觉得优势在这边,一分钟后你又觉得优势是在那边,谁胜谁负,谁正谁奇,这里有什么规律吗?是偶然的吗?有规律你为什么闹不明白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子的帮助简介 >老子的帮助目录 >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