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节(此节枯燥,可以不看)
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儒生们也因此悲观彷徨。更多人清楚地意识到儒学已经衰落、凋零,正在像马融等大儒一样积极寻求挽救和振兴儒学之道。”
“儒学的生存危机迫在眉睫,而解决儒学危机的办法就是儒道相融,利用道家黄老之学改良经学,抛弃经学中腐朽的伦理道德观,恢复儒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尊崇地位,从而让儒学重新焕发青春,重新发挥其巨大的力量,重新承担起振兴大汉的重任。”李弘沉吟良久,担忧地说道:“儒道两家的学说,彼此对立而又相互排斥。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孔子,主张仁义,以名立教。道家以天道无为立论,主张道法自然,万物自然化生,其治国理念则表现为清静无为。这两家学说有互相融合的可能吗?”李玮想了一下,缓缓说道:“儒学与道学在其核心和主旨上的确不同,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两者观点上又有很多近似之处,尤其是黄老之学的主要典籍《黄帝四经》和儒学在治国理念上更是互通互补,彼此并不矛盾。”儒学主张的是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人本主义,它要求人们过着伦理社会的道德生活,遵守古代圣贤的遗训,克制自己的**,指导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成为社会上德行优良、理智坚定的善人。
儒家的人生哲学,在自我方面强调修身,在政治方面注重德化,在人伦方面恪守礼法,期望人在一生中退可以齐家,进可以治国平天下。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一个学派,和原始道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融铸道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等各派之长。
(黄老之学不同于老庄之学,这一点非常重要。)黄老之学以
“先天地生”的
“道”为世界的本源和决定万物兴衰存亡的客观法则,要求人们遵循它,并将老子玄远的
“道”加以发挥,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人生各个方面。黄老之学主张
“无为而治”,但摒弃了老子消极遁世的内容,将
“循理而举事”的合理行为视为
“无为”,从而将其发展为积极
“入世”的治道,要求统治者节欲、惠民、行仁义,不要强行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恢复、发展。
在政治思想上,黄老之学以道家为本,将
“法治”与
“德治”相结合,认为
“无为”不仅是一种高超的统治之术,更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这种
“无为”非《老子》的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
“无为”,而是一种新的
“无为”学说。由此可见,两者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两者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不一样而已。
那么,两者应该如何融合?在什么地方融合才能有助于社稷的振兴,中兴大业的成功?
对于今日朝廷来说,朝廷的需要,中兴大业的需要,就是两者应该融合的地方。
朝廷最需要什么?大汉律法的绝对威严,令行禁止。在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
对天子和朝廷的绝对忠诚。百姓安居乐业。黄老之学的
“无为”并非绝对
“无为”,而是在
“法令既明”前提下的君无为(陛下垂拱)臣有为(参等守职,遵而勿失),
“法”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因此,君主在根据
“道”的要求制订了
“法”之后,便应一切
“皆断于法”,而不应该
“以私而废公”、
“以我而释法”。这种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废天下之公法的
“公正无私”的思想在本朝初年很好地得到了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