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李勣遗言
中大兄的只有少部分人,大多数人都是将志贵当做一面旗帜,利用他来满足自己的私利。
最开始的时间里,志贵只能如提线木偶一样被人操弄。
但仅仅过了半年,他便凭借着左右制衡之术,渐渐建立了自己的班底,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又过了一年,他完全将这股势力控制在手中,又凭借着敏锐的判断,以“推翻大海人,与唐军议和”为口号,在唐军攻击倭国时,趁机发展壮大。
他见识长远,又善于隐忍,早就看出唐军打算灭掉倭国,故而从未想过与唐军议和。
他也深知仅凭自己一人之力,无法对抗唐军两路夹击,很早便有联合大海人一同对付唐军的打算。
不过他很有耐心,当己方势力不如大海人时,并未急着与大海人结盟。
直到他的势力超过大海人后,他力排众议,派人去主动找大海人结盟。
大海人虽不情愿,在此般局势逼迫下,也只能同意了志贵的结盟。
苏定方和裴行俭得知两方结盟后,将消息传回长安。
武承嗣召集诸将商议,就在商议之时,苏定方又派人送来一封公文,武承嗣看后喜形于色。
原来苏定方手下郎将郭元振提出一个建议,苏定方觉得可行,便派人将他的建议送了过来。
武承嗣与李勣、程务挺等将商议后,都觉可行,便同意了这个计划。
半个月后,唐军南北两军出现变化,苏定方的南军突然按兵不动,休养生息,打击境内反抗力量。
裴行俭则骤然对志贵发起狂风暴雨般的猛攻。
这顿时让大海人看到了机会,他并不笨,也看得出唐军故意如此,想让他们联盟出现裂痕。
但大海人却另有盘算。
志贵的势力已经超过自己,而且还在不断壮大。如此发展下去,就算他们联合击退了唐军,他也注定被志贵消灭。
他行事一向狠辣,想清楚中间厉害关系后,摒弃盟约,向志贵发起猛烈的进攻。
志贵一方受两面夹击,战况顿时陷入不利,他心中恨极了大海人,却也无可奈何。
战况持续进行,大海人虽然实力没有变得更强,但志贵受到重创,实力已远不如他。
这时,大海人便向志贵派出了使者,希望两方再次结盟,共抗唐军。
志贵一怒之下,下令将使者处斩,其时裴行俭已多次派倭国降将来找志贵,希望他投降唐朝。
志贵心知倭国已无力回天,答应了投降,裴行俭大军开始对大海人猛攻,此时休整之后的苏定方大军也再次发起猛烈进攻。
五月,苏定方终于攻下了倭国首都近江。
几天后裴行俭的大军也到了近江,两人成功会师,唐朝的灭倭之战取得圆满胜利。
朝廷经过一番讨论,在倭国设立瀛东都护府,由武承嗣表举的王方翼担任都护。
这场战争不仅让唐朝在东面的敌人基本扫除,也让武承嗣与武媚的关系得到缓和,两人逐渐形成默契。
武承嗣不插手任何政务上的事,武媚在军务上也很少再干预,一心放在经营洛阳上面。
不过这场战争也并非全是好消息,在击败倭国后,一名自称武三思的人求见裴行俭,经裴行俭确认后,确是武三思本人。
裴行俭并不知武承嗣心思,命人将武三思送到了洛阳。
武媚见到武三思后,虽恼他当初进谗言陷害武承嗣,但毕竟是自家亲侄子。
武三思又在她面前哀嚎大哭了两个时辰,将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添油加醋的说了。
武媚安慰他几句后,便没有再追究他的罪责。
长安的武承嗣得知后,也只能感慨武三思生命之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