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2、但洗铅华不洗愁——写者、编者谈《往事并不如烟》
为何物?那就是回忆,也只有回忆。特别是狱中十年,我是靠不停地翻检记忆,获得灵魂的呼吸,抚慰飘摇无着的心。20世纪80年代,我重返社会,即开始了对回忆的记录。从狱中故事到罗隆基、储安平、张伯驹的第一稿,均写于1980~1989年之间。某些草稿保存至今,纸都脆了。何况,那些纷纷离我而去的人,是那么的美丽,想忘都忘不了。而记忆是必须包括细节在内的,只知道个大概,还叫记忆吗?我现在还清楚记得35年前——宣判公审大会上悬挂的十条巨幅标语,判刑后第一天清晨从铁窗外看到的天空颜色,在劳改队过第一个春节时的菜单,等等。

    王培元:当然,如作者在《自序》里所说,《往事》只是“对往事的片断回忆”,并不是“完整的回忆录”。这是作者本人的历史记忆,是她个人化的历史书写,是事过境迁之后,透过茫茫烟云,穿越历史时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新打量、追忆和叙述。它不但使我想起以“实录”而为“绝唱”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里“圣贤发愤著书”、“述往事,思来者”的说法;而且让我也想到了鲁迅的关于历史的若干议论,如:“历史(指官方之史——王注)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坟·忽然想到四》)。自然,《往事》一书,野史而已。它让你感到沉痛,感到悲怆,感到苍凉,心潮滚滚涌起,久久难平。而鲁迅在他著名的《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一文中,就这样说过,“俞正燮看过野史,正是一个因此义愤填膺的人。” 野史之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章诒和:我是个绝对悲观主义者,想得最多的是关于死亡;最大的快乐是到天国与父母团聚。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成就,也没有多大志向,深知自己几斤几两,既不懂外文,也不通古文。至于现代作家的种种手法,别说学,我连看都看不懂。再说到了这把年纪,学什么都晚了。我不是作家,也不想当作家。朋友看了我写的东西,称赞自己,那都是鼓励,怕我一个人活不下去。

    王培元:说起回忆录,我还想到了两部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的著作,不能不提,一是俄罗斯作家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一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两者都既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亲历的往事,成为一个时代的有力见证,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众多同时代文化名人的肖像和个性。类似于小说的精彩片断,在书中亦随处可见。看来,浓烈的文学色彩,不光是中国史传文学之特征,外国作家的此种佳作也有相似之处。这种文字,这种历史叙事方式,不但可以“启人思”,而且能够“增人感”(鲁迅语),自有其独特的优长。

    有看过《往事》的朋友说,作者的记忆力实在令人惊叹,几十年之前的事情,竟记得如此清楚!说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云:“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章诒和早慧,小时候就对大人们的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年幼的她,过早地进入大人们的世界,感染父母及其友人的忧愤和焦思、痛苦与无奈。书中多次提到,家里来了客人,她也喜欢往客厅里凑。父亲有时训她,“小孩子不要听大人的谈话!”于是,她就悄悄躲在客厅的玻璃隔扇后面,偷听偷看。她说:“对我来说,听他们聊天就跟读书听课一样。”书里多次出现的这个躲在玻璃隔扇后偷听的小姑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特殊的人生阅历,对她几十年后撰写《往事》,都成了不可或缺的准备和积累,成为一种精神宝藏。

    章诒和的记忆力确实惊人。70年代末,她和母亲去拜访聂绀弩,还一清二楚地记得,三年困难时期,在莫斯科餐厅见到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往事并不如烟简介 >往事并不如烟目录 > 2、但洗铅华不洗愁——写者、编者谈《往事并不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