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章 建筑者的形象和故事
席间,儿孙们向杨炳峰频频敬酒,杨炳峰不断举杯畅饮。他的脸色越发红润,神情也越发兴奋。

    杨炳峰已经年过六旬,富裕的生活,爽直的性情、无忧的心境,使他显得很健康,声音也洪亮、有力。一九九零年一月,他就正式办了退休手续,离开了省建公司。回到家后,他不甘赋闲,以老伴的名义开了爿服装店,生意做得十分红火,日子也过得十分惬意。他曾当过多年钢筋放样工,技术上很有一套。附近的建筑单位闻知他退休了,纷纷上门出每月四百至六百元的高薪聘请他去做技术指导。就在这时,周恩来纪念馆开工,公司领导带话给他,希望他能到工地上来。老杨一听是建周恩来纪念馆,当即就辞掉聘请,暂闭店门,爽快地答应去纪念馆工地。儿女们知道他的决定后,也很支持,并争着要把母亲接回家去过,以解除父亲的后顾之忧。

    杨炳峰已经微醺了,但他说话仍然十分清楚。“在我有生之年,还能参加建周恩来纪念馆,这实在是我的福分,也不枉我干了二十几年建筑。周总理是我平生最钦佩的一个人,他最没有私心,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生前俭朴,死后没有分文遗产,连后代都没有。他又是那样平易近人,身为堂堂总理,却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当年邢台地震,总理去慰问灾民,灾民递给他一碗水,他不管脏不脏,接过来一口就喝个干净。这才叫与人民同甘苦,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这次去淮安,一定要把纪念馆造好了。应该让现在有些干部拿周总理当面镜子,好好检查检查自己!”

    杨炳峰把坐在旁边的小孙子抱到自己怀里。他问小孙子:“我去淮安建周爷爷的纪念馆,好不好?”

    小孙子奶声奶气地说:“好。”

    他又问小孙子:“你要我回来时给你带点什么?”

    小孙子说:“我要你给我拍张纪念馆的照片,这么大的!”他指着墙上的挂历。

    家人都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

    一九九零年三月五日,周恩来纪念馆正式开始动工。

    这一天,天气晴好,春风和煦。高处的柳树已绽出片片鹅黄,低处的湖边也闪出了点点新绿。

    负责打桩的江苏省溧阳县建筑安装公司的工人兴高采烈地走上纪念半岛。他们要在周总理生日这一天。为纪念馆的建筑打下坚实的根基。

    春风裂石。纪念半岛表层的土呈出一种灰白,且裂了许多道纵横交错的口子。工人们大踏步地在上面走着。渐渐地,脚下的土开始变得松软起来。突然,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位发出一声惊叫,只见他身子一歪,一条腿迅即没入土里,紧跟着,另一条腿也陷了下去。须臾,地面上,仅剩下小半个身子和两条挣扎着的手臂。

    半岛毕竟是就地取土,用潮湿的稀泥堆起来的。一冬之后,尽管表面结了一层硬茧,但下面仍旧形同沼泽,根本不能站人。

    但是,二十二米长的混凝土桩早就预制好了,大批的建筑工人也到了工地,工期是不能延误的。

    别无选择,只有迎着困难上。那个好不容易才从沼泽中爬出来,成了泥人的工人潇洒地一挥手:“没什么,只当体验一下当年总理带着红军过草地的滋味!”

    打桩采用的是静压桩。压桩机自重达一百五十吨。要打桩就必须把压桩机运到现场。可现场连人都没法走,这么笨重的东西如何运进去?

    队长往手心吐了口唾沫,然后,双手使劲搓了搓。他说:“总理那一代人把三座大山都推翻了,我就不信,我们难道连个桩机也运不进去?”

    “拆!”队长一声令下,工人一齐动手。他们把压桩机拆散,化整为零,一样一样搬进去。

    然而,即便这样,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桩机的主要部件仍然很重,运起来,仍然十分困难。工人们又在沼泽地上铺上木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爱的丰碑简介 >爱的丰碑目录 > 第八章 建筑者的形象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