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筑者的形象和故事
木板,几十号人一起推、拉、抬、扛,努力使桩机一寸寸地前移。有时,陷得太深了,实在无法抬起,就用千斤顶再把桩机顶上来。每个人趴倒爬起的,都成了标准的泥猴。就这样,他们凭着一股拼劲,硬是把桩机运到了现场。
打一根桩,所需的时间是极有限的,通常只有十分钟。但是,打完一根桩后,移动桩机的时间却需要五、六个小时甚至十小时。
十分钟,对于工人们来说,是短暂而轻松的。十小时,则是那样艰难和漫长。
主馆和副馆一共打了二百七十五根桩。打桩所花费的时间整整三个月。这期间,工人们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打桩结束,工人们平均扔掉了三条裤子。由于长期陷在淤泥里,裤子已经脏污不堪,破损不堪。
周恩来纪念馆不同于其它一般性建筑。
周恩来是亿万人心目中的伟人、完人。他的纪念馆应该和他的品德、人格一样完满。
建设中,每个建筑者都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他们严格、认真,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情感、全部的赤诚!
杨炳峰从海安老家那宽敞、舒适的住所又回到了低矮、阴暗、潮湿的工棚。毕竟离开一段时间了,刚到那天,上半夜,他怎么也睡不着,工棚内的霉味、酸味、臭味以及其它说不出的气味掺杂在一起,直刺他的鼻子。他连忙拿出花露水在棚内一个劲地喷洒,谁知这样一来,棚内的气味反而变得更怪了。小铁床也太窄,一翻身,咯吱咯吱直响。但到了下半夜,他安然入睡了。一方面,是他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另一方面,他想到,明天还要工作呢!
杨炳峰在工地上的任务是负责工程质量检查。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为,纪念馆的任何瑕疵都将给以后的瞻仰者带来不快,同时,也将影响建筑者自身的声誉,因此,他必须严格把关。他整天眼睛睁得比铜铃还大。他性子直,火气也足,一旦发现问题,大嗓门立刻就会亮起来,然后,虎着脸,站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工人返工。等到工人做好了,验收合格了,他还要教训一句:“以后当心点!”这才算罢休。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工人们也都精益求精。他们主动提出,整个墙面,一律按高出规定要求两个百分点的标准施工。有一段九平方米的底墙砌成后,杨炳峰一检查,只高出一个半百分点。他把情况一说,工人们毫不含糊,立刻把这段墙推倒重砌。
李昌来是施工现场的木工组长。他今年四十四岁,江都邵伯人。那天,领导刚刚说出要他来纪念馆工地,他就突然从凳子上跳起来,拔腿就往外跑。领导跟在后面喊:“喂,老李,你怎么说?”李昌来这才像猛然醒悟了似的,停住脚,回过头憨厚地一笑,说:“好啊,好啊!”
领导也笑了。这个老实人,他太激动了。
来到纪念馆工地,李昌来白天和工人一起劳动,晚上一个人趴在工棚里,认真地钻研图纸。当组长的,只有自己先熟悉图纸、吃透图纸,才能更好地指挥全组工作。他文化水平低,有些图纸看起来有困难,他就主动向队长和施工员请教。纪念馆第一层施工时,由于连续阴雨,塔吊没能及时安装好。若等塔吊安装好再施工,势必影响工程进度。队长李龙根急坏了,眼睛红红的,屋里屋外转个不停,心里直想骂人。这时,李昌来穿着分不出色又绽了线的衣服和一双破解放鞋,浑身湿漉漉地闯进屋来。他把顺着脸流到嘴里的雨水狠狠地咽了下去,然后对李龙根说:“不用等了,工程可以继续上。”说罢,掉头就走。李龙根莫名其妙地眨了眨眼睛。片刻之后,他冲出门。转个弯,向工地一看,他呆住了。工地上,李昌来带着木工组正冒雨把钢模管等材料一样样地从地上传到七米多高的框架上。李龙根知道,那堆钢铁材料总共有好几十吨重!
这头黄牛!李龙根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