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核物理中极为重要的定律“莫斯莱定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一个英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入伍,战死在土耳其苏拉湾战场上,年仅27岁。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头颅。他本来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许多美好的东西,他的奇思妙想本来可以照亮我们的夜空,但这一切全都无法实现了。莫斯莱的死亡之所以成为一个事件,就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开始以此为训,对那些卓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从此采取了保护政策。毫无疑问,李政道是一个天才型的科学人才,他身上显露出的才华绝对不亚于莫斯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中国的莫斯莱”。因此,王淦昌一定要像当年叶师对待自己那样劝阻李政道,使其免于莫斯莱那样的悲剧。
几经劝阻,李政道终于被说服了。
为了转移李政道的注意力,更多的时候,王淦昌去找李政道聊天。浙江大学因避战乱,从杭州一路走来,钻进广西、贵州的大山里,历经宜山、贵阳、遵义、湄潭、永兴、花溪等地。王淦昌经常给李政道讲自己的母校,讲起物理系的趣闻轶事,讲起自己的恩师叶企孙、吴有训等等,他们如今就在这山水相连的云南昆明。李政道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决定走出十万大山,转学西南联大,去寻找“天外”的新天地。
于是他就来到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于是就见到了曾被自己恩师称之为恩师的叶企孙、吴有训们。
李政道终于有幸听大师讲课了。然而一开课,李政道才知这一课程在浙大时已听王淦昌讲过。但是,碍于面子,他只得跟全班的课程走,谁让自己是转学生呢?
叶企孙先生教的是电磁学。叶先生讲得固然好,但李政道已经了然。他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只好把电磁学高年级的教材借来看。
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叶企孙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总是低头看书,似乎并未听他讲课。然而,若提问题,他却总有出色表现。于是就对这个学生格外留意。拿来他看的参考书,分明是毕业年级的课程。但观察他的实验课,却发现明显薄弱。
叶企孙知道了这个学生的来历,他是从十万大山走出来的,是王淦昌的学生。从他的学习程度上可以清晰看出自己学生的教学成果。但这个学生的薄弱处是,理论高于实验,数理能力优于动手能力,或许这正是他要转学的原因。因为在颠沛流离中,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各种实验室形同虚设,而缺乏实验室的大学,就像折断一只翅膀的鹰,无论如何也难展翅高飞。
叶企孙洞察到这一点后,就找李政道谈话。
叶企孙问:“你能看懂这本教材吗?”李政道一时有些慌乱,但立刻又镇静下来:“能。快看完了。”“你能看懂这本书,还来听我的课,不纯粹是浪费时间吗?”
李政道没想到老师竟这样说话,不禁有些语塞:“这……这……”
叶企孙看见李政道有些紧张,兀自笑了:“以后再有我的课,你可以不来听了,我批准你免课。但是,实验你必须做,绝对不许缺课!”
李政道原以为叶师是批评他。以叶师在中国磁学界开山鼻祖的地位,他的课谁能略听一二就言称已经掌握要义,那不真正是班门弄斧吗?但看看先生的表情,似乎没有任何戏谑、玩笑的成分。
李政道一下子被感动了。
这就是大师。大师没有任何巧饰的虚伪,他们最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们最真实,既不会巧言令色,也不会夸夸其谈。不管对上还是对下,他们总是表里如一,磊磊落落。因为他们懂得科学,尊重科学,一生都按科学规律办事。
一天,李政道所在班级进行电磁学考试。考题是叶先生所出。
李政道很快做完了考卷。他是个极其认真的人,末了,他把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