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官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这是当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七七事变后,南京政府鉴于华北时局,命令清华、北大、南开3所大学合并为一所临时大学在湖南长沙复课。这首歌的上半阕,为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大致线索。
1937年8月末的一天,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伫立在湘水一侧,仔细打量着面前有着尖顶教堂的圣经学校。他身后站着一排人,他们是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湖南教育厅厅长朱经农、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及教育部代表杨振声等。就在这一天,这个以梅贻琦为主任的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完成了校址的勘定工作。
1937年10月25日,临时大学正式开学。典礼时,原来担心3校合并,学生济济一堂,教堂将会人满为患。岂料这天参加开学典礼的学生,3校加起来也不过百人。台上的校长们脸色凝重,教授们心急如焚。但是,这等惨淡困顿之态,联合大学也没有维持多久。1937年12月13日,在联合大学刚刚开学一个月之后,南京沦陷,战火再一次逼近长沙,梅贻琦呈请学校迁往昆明的报告被批准,联合大学不得不又辗转西南,再次感受丧国失家之痛。
1938年春,一部分教授先行赴滇。同学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女生和体格不好的男生,经粤汉路至广州转香港、海防,由滇越路入滇;另一部分有200余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入滇。
说是旅行团,实际上是一次军事行动一样的长途拉练,在历时68天,徒步走完3500华里之后,他们于1938年4月26日抵达昆明,与先期到达的各路师生会合。
1938年5月4日,奉命改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联大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自此,清华大学开始步入一段奇异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非常时期,梅贻琦先生以一名“船长”的身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一次会议上曾这样说:“在这风雨之秋,清华正好像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承担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告无罪。”战时联大的教育非和平时期的大学教育,好在梅贻琦一变往日“无为而治”和“寡言君子”的面貌,以雷厉风行、务实果断的作风很快打开了局面,联大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一些停办多日的学术研究项目也很快发展起来,比如说清华的特种研究事业。
清华大学特种研究事业始于1934年夏。
1934年,正是叶企孙推荐吴有训继任物理系主任这一年,由于少了具体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他的肩上有了些许轻松的感觉。就在这时,梅贻琦又把办特种研究所的担子压给了他。委以重任的理由很多,一是叶企孙为理学院院长,与许多特种研究项目相关联;二是他的学术视野开阔,对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反应敏捷;三是他有明确的科学救国目标,了解中国国情,能搔到痒处;四是他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协调能力,能服众;当然,还有梅贻琦对叶企孙的个人情感,有类似“你办事,我放心”之类的信任。
在叶企孙的率领下,清华的特种研究事业在战前便已获得长足的发展。
当西南联大诸事尘埃落定之后,1938年9月,梅贻琦再次呈文教育部,请准许继续开办因战争中断的研究所的工作,考虑战争时期国防需要,特请求将原来的3个研究所扩充为5个,即再增加金属、国情普查两个研究所。
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