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于清华,而是全国青年,而且不仅是物理界的,有化学、冶金以及其他许多科学领域。叶先生经常翻阅各国杂志,一见到有中国人的名字,就要查问:这是哪所学校的?1933年清华招考留美研究生,他问我为什么不考,又问中央大学的某人为什么不考,在他的鼓励下,第二年我参加了留英考试,考试后他问我:应该有某人来考,为什么没有来……关于他的品德,我久思之后发现《孟子》上的一句话可以借用描写: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太纯洁了。”(《一代师表叶企孙》,第430页)

    钱伟长是叶企孙的弟子,而钱临照却不是,但他们却不约而同道出了这段奇迹背后叶企孙伟大的中国情结。他是一个有大情怀的人,一个有大目标的人,一个具有纯净精神和纯洁心灵的人。这样的人,总在国家最紧要的时刻现身,完成使命后又隐身而去,他们难得青史留名,他们只像基石一样沉默在共和国大厦的底部,与冰冷的泥土为伴,这几乎是他们的宿命。

    除了爱国情怀和科学预见之外,留美学科设置的精准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叶企孙和翁文灏的关系甚好,通过翁文灏的渠道,从而获得留美生的学科选项,这或许是叶企孙的又一种资源。

    而这一次的学科变更,缩减物理门名额新增高空气象门,倘若细细追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叶企孙怎样充当了“上帝之手”,在当时中国的科学地图上谋略设计,惨淡经营,或拾遗补缺,或调兵遣将,完成了一份无人下达的任务,成就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储备科技人才的伟业。

    叶企孙自幼迷恋天体星空,这是有据可查的。当年他学成回国后,曾在东南大学有过短暂的任职。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两人成为好友。在竺可桢那里,叶企孙对气象科学有了进一步认识。

    竺可桢比叶企孙长8岁,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个米商之家。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考取庚款留美生,与胡适、赵元任等人在丹桂飘香时节远渡重洋,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深造。在选择所学专业时,竺可桢想到了故乡宁绍平原辽阔的田野,想到了父亲开开停停的米行,想到了老百姓干瘪的米口袋,于是他便选择了到美国中部的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去学习农业。1913年夏天,竺可桢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他又选择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作为继续深造的专攻方向,这样,他又考入了哈佛大学地学系研读气象专业。竺可桢于1918年完成他的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竺可桢于1920年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改校名为东南大学,在他的倡议下,东南大学设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地学系,并设置了地理、气象、地质、矿物4个专业,其中气象专业也是我国大学的第一个气象专业。

    竺可桢与叶企孙相遇是1924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竺可桢总是给叶企孙一个远远的背影,当叶企孙还在清华学校上学时,竺可桢已经加入庚款留美生的行列;当叶企孙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时,竺可桢已经毕业回到了国内。但他们终究还是相遇在1924年的东南大学了,因为同是哈佛校友的关系,二人的关系一开始便显得与众不同。

    但是,真正使双方互相吸引的还是他们内在的品质。

    东南大学校园东侧,另辟一处院落,因有蜡梅数株,故称梅庵。竺可桢在此安营扎寨,他的地学系气象专业的气象测候所就坐落此处。测候所购置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聘请专人负责保管,竺可桢常常在这里指导学生进行观测训练,每周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气候报告,并定期与国内外其他气象台相互交流。茶余饭后,这里又是他会客交友的地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