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完整面貌相去甚远。

    “自由主义”一词源于19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后来它在西方世界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当下自由主义已是西方社会的一面思想旗帜和主流思想,它不仅是许多人的政治信念,也是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运动。对政府而言,在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方面,在达成社会预期目标的考量时,它应是当权者首要考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重要元素。对个人而言,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叫斯皮兹的自由主义者也像毛泽东一样为自由主义者归纳了10条原则,他认为自由主义者必须:(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价值,即使是平等及正义也不例外;(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财产”,但是不要忽视财产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3)勿信任权力,即使权力出自多数亦然;(4)不要相信权威;(5)要宽容;(6)坚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与理性;(8)承认社会必然发生变迁的事实;(<strike>http://rike>9)勿耻于妥协;(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这大概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由上可知,自由主义的真实面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视阈下的那种自由主义。尽管这种自由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但却不是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而是一个中性的指称,它以个人作为其立论和论证的基点,其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原则都由此推导出来。有理论家称此种论证方法为方法论个人主义,也因这种理论将个人作为社会分析的最小和最基本的单位,其他一切组织、团体、社群甚至国家都可归结为个人,如同科学和哲学史上出现过的原子论一样,于是一些理论家将这种个人主义称之为原子主义。“事实上,自由主义者并不排斥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价值,个人主义也不是利己主义,从个人主义并不必然得出排斥一切集体取向和选择的结论。它只是说,判断一种社会政策和价值观的最终标准只能是个人;个人自由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所有社会政策和立法的基础。由个人而构成人群和社会,在发生学和本体论的意义上,个人都具有优先性。自由主义者坚信判定社会政策必须有一个最终的立足点,这便是个人。”(《自由主义基本理念》,顾肃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陈寅恪在王国维碑文上的绝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就是他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旗帜,也是他内心寂寞的轰鸣。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独立”、“君子不党”的观念塑造了他内心的独立意识,而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又给了他深度的浸染。从古代希腊的自由思想到罗马的平等观念,从宪政主义到多元民主,从斯宾诺莎到汉密尔顿,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现当代自由主义,他都用心一一触摸过和探究过。在缺失“思想不自由毋宁死”的中国文化传统里,陈寅恪与王国维或许正是因了自由主义思想的润泽,才在20世纪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了这一声遗世长啸。

    陈寅恪、吴宓就是抱着这样的思想情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与陈寅恪、吴宓相比,叶企孙在政治方面的诉求相对少些,作为自然科学家,相对人文学者,也单纯许多。

    也正是这单纯,才让叶企孙在历次事件中均以“入世”的姿态居多。

    也正是这份单纯,使得他心灵上的创伤更加痛楚。这种痛楚,直入他的骨髓……

    我们摘录一段《中国科技的基石》一书中叶企孙的一位亲属当时受株连后被迫写的“揭发”材料,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叶企孙在那个年代精神上所受到的巨大伤害:

    今年(按:指1967年)11月,某某某分子叶企孙被揪出,北大贴出打倒叶企孙的大字报,我去看了一下,才知道所谓“抗日游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