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长征路上的争论
锦平,开辟前进道路。
黎平决策
1934年12月15日,红军攻占黎平。红军向何处去?这个战略方针问题再一次十分紧迫地提到日程上来。
12月18日,在黎平城内,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张闻天、毛泽东和李德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关于黎平会议,李德说:“我因为发高烧没有出席。”周恩来在1940年共产国际监委会审查李德的会上发言,肯定李德参加了黎平会议并与毛泽东争论。博古没有支持李德的观点。据吴葆朴、李志英:《秦邦宪(博古)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关于黎平会议的情况,陈云向共产国际领导人作了以下报告,从中可见会上争论之激烈程度——
在黎平,领导人内部发生了争论,结果我们终于纠正了所犯的错误。我们对此前“靠铅笔指挥”的领导人表示不信任。在湘桂边界,敌人集结了四五倍于我军的兵力严阵以待,以为我们会沿着红六军团从前进军的路线行进。桂军则从南面进攻我们的后卫部队。此外,后面还有大部队追击。
原来的领导人坚持直线前进的做法,认为此后也必须照此办理。我们坚决加以反对,指出这一计划只能有助于敌人,不会给红军和中国革命带来任何好处。原来的领导人竟要将持此种意见的人送上军事法庭。我们回答说:应该交付法庭审判的是你们这些领导人,而不是我们。《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通过激烈争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意见被黎平中央政治局会议接受。会议作出了《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否定了李德、博古等要中央红军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湘西建立根据地的方针,也否定了有人提出的折入黔西的主张,通过了毛洛王在通道地区就已提出、并得到周博支持的战略方针,决定在“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会议还作出了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召开遵义会议——到遵义地区后,中央政治局开会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洛王橘林谈话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准备渡乌江北上。李德对黎平会议否定了自己的意见非常恼怒。在继续前进的路上,李德仍然不甘心放弃他的错误战略方针。洛甫对此深为焦虑。他意识到,让李德继续掌握军事指挥大权,错误指挥就很难避免。他开始考虑变换军事领导人的问题。
1934年12月20日,军委纵队到达贵州黄平。在一片茂密的橘林里,张闻天和王稼祥的两副担架放下来休息。其时是农历十月下旬,南方正值深秋,绿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橙红的橘子。他们两人头靠头躺着,议论当前的形势,都忧心忡忡。
王问洛:红军最后的目标,中央定在什么地方?
洛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又说:这仗这样打,看起来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
王稼祥当晚就把张闻天的这个想法打电话告诉彭德怀,然后又告诉毛泽东。
这消息在刘伯承等几位将领中一传,大家都赞成,要让毛泽东出来指挥。据耿飙1990年8月29日在纪念张闻天90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十天后,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草塘)外宋家大院开会。猴场会议批评了一不过乌江在川黔边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二要回头和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坚持执行黎平会议决议,决定强渡乌江,发布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在以后的行军路上,又停止了李德对红军的指挥。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节录)》(1972年6月10日),见《遵义会议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