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周恩来生前最后一件大事
的方针。

    国防方面。“文化大革命”中的国防建设也一直为周恩来所关注。1969年1月,当得知华东、中南许多地方受冰凌影响,有线通信阻断,需采用地下电缆才可望解决这一难题时,他激动地连声问道:“我们国家有多少公里电缆?为什么这么少?为什么这么落后?(列举有关部门通信状况后)落后!落后!最重要的是改变这种落后现状,使有线、无线,包括电缆、微波都赶上去。”同年2月,周恩来连续召开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部门负责人会议,对海军新型舰艇的研制,空军歼击机、轰炸机的生产,以及高射炮、雷达、地空导弹等防御性武器的改进、布局和规划等,一一作出指示。九大期间,周恩来还严肃批评一些军工企业不敢抓产品质量、取消检验制度的做法。1971年12月,他同叶剑英、李先念等一起听取关于航空工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汇报,要求航空系统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亲自抓产品质量,恢复合理的规章制度,批判极左思潮。他说:不能认为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都不好,它们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能搞,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

    科技方面。能让动乱年代里的周恩来常感欣慰的,是他一直紧抓不放的尖端事业所取得的成就。1966年底,在周恩来直接领导部署下,科技人员排除干扰,团结奋战,取得第一次氢弹原理性实验的成功。正在西花厅听汇报的周恩来十分兴奋,他摆下家宴,同参与研制部门的负责人共庆胜利。此时,中南海墙外造反派发出的“打倒”之声隐约可闻。周恩来边吟诵毛泽东诗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边举起酒杯说:“今夜得宽余。喝酒吧!”快慰之情,溢于言表。在原理性实验成功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再接再厉,于第二年6月取得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的重大胜利,提前实现了毛泽东、周恩来预计的目标。1969年9月,周恩来亲自指导进行的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又获成功。1970年春,有关部门执行周恩来提出的工作方针和指示,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周恩来以此作为“礼物”,向正在召开的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首先宣布,以示祝贺。在“文化大革命”的环境下,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成就,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拥有的能力和潜力不能不刮目相看。

    进入七十年代后,熟悉国情的周恩来常以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注视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针对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中国为“世界五大力量”之一的说法,周恩来多次表示,中国确实是一个潜在的力量,但不是一个现实的力量。中国的工业水平比美国落后得多,还要奋斗好几十年。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点自知之明。他还向法国总统蓬皮杜说过,人家说我们是大国,我说不完全是。面积大、人口多,这算是大国。但从经济发展来说,差得很远。如果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法国是中国的十多倍。中国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至少要到二十一世纪,才能达到法国现在的水平。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周恩来也作过具体比较。一次,他对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谈到,在计算机生产上,中国要比日本差三十年。现在我们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白纸一张。这跟整个工业水平、技术水平有关。眼看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周恩来真是焦虑不已。1971年8月,主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的周恩来曾列出一份《报告》提纲,其中明确写有“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的内容。同时,提纲还就“四五”计划的设想提出近期发展目标:“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一个比较强大的工业”,“一个比较发达的交通网”,“一个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商业网”和“一个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由此而见,正视国情,实事求是,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简介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目录 > 三、周恩来生前最后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