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吃的“小康”:中国的蛋白质战略
    无法阻挡的潮流

    布朗在他那本引起世界轰动的《谁能供得起中国所需的粮食》一书中,引用了一个例子:1993年,当一位记者向一位边远山区的农民了解关于生活状况的改善问题时,这个农民的回答是:“总体来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家现在每周能吃上4次到5次肉,而10年前我们根本吃不上肉。”因此,布朗认为,中国的12亿人民正在大幅度地改善其膳食结构。而像目前中国这样多的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善膳食结构,布朗认为是史无前例的。

    当基本解决吃饱问题后,人们还要求吃得好一点,这是非常正常的,绝不是什么奢侈,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所有国家的发展过程看,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形。中国的农民多吃几餐肉,就大惊小怪,甚至认为会影响到世界的粮食安全,显然是荒诞的,也是不公平的。

    肉类食品的增加,也就是说粮食的间接消费量增加,在中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1980年,我国全部饲料粮消费为386.5亿公斤,人均39.2公斤;到1986年,全部饲料粮消费增加到740亿公斤,人均69.8公斤,几乎翻了一番。1994年,全部饲料粮消费达到1505亿公斤,人均125.6公斤,又接近翻一番。而这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为44500万吨,饲料粮消费占了1/3以上。从饲料粮占口粮的比重来看,也说明了这一趋势。1987年我国的人均口粮为248.88公斤,而到1992年下降为235.91公斤;人均消费的饲料粮则由1987年的87.185公斤上升到1992年的114.42公斤,占口粮比重的48%。这对于一个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家来说,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它标志着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开始由“吃饱”向“吃好”转化。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相差较大。从上面可知,中国到1994年,人均粮食间接消费(主要是饲料粮)还只有总消费量的1/3,而美国,人均粮食的间接消费是直接消费的9.3倍,占总消费量的90.2%。一个美国人每年直接食用的粮食仅六七十公斤,每个月仅5公斤,因此,有人说,美国人几乎不是靠“吃饭”而生存了。

    除美国外,像英国,间接消费的粮食量也是直接消费的粮食量的3.5倍,前苏联是3.1倍,而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粮食的直接消费仍要比间接消费多得多。目前中国的直接消费是间接消费的3倍,而印度尼西亚则更低,是14.2倍,印度是8.5倍。

    中国正处于一个间接粮食消费大幅度增加的时代。1980年,我国的粮食直接消费量达27180万吨,占粮食消费总量的87.1%,粮食的间接消费量为3860万吨,只占12.9%;到了1986年,粮食的直接消费所占比重仍达到80.8%,间接消费所占的比重只有19.2%;而到1994年后,中国人的粮食间接消费量已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经过对中国粮食问题的考察,布朗先生得出结论:中国的12亿人民正在大幅度地改善其膳食结构。他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低收入的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这些钱去改善伙食。中国人的膳食结构过去主要以大米之类的淀粉类粮食为主,它们所供应的热量约占总摄取量的70%以上。现在,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已变得更加丰富,其中已经包括有肉(猪肉、鸡肉、牛肉、羊肉)、蛋、奶、黄油、奶酪和冰淇淋等。伴随收入增加所导致的食物花样改变,这在所有的社会都很普遍。中国在近4年里,经济奇迹般地增长了56%,人均收入增长了50%,因此说,中国大规模的膳食结构改变已经来临。

    布朗还认为,肉类产品的生产量和消费的增长,是衡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简介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目录 > 三、吃的“小康”:中国的蛋白质战略